# 孤独流行(Loneliness Epidemic)
## 概念与范围
指主观孤独感在现代社会的广泛流行与健康负面效应,区别于客观社会隔离(社交数量/频率)。与[[社交孤立]]、[[工作生活平衡失调]]、[[远程工作孤立综合征]]交互。
## 流行病学与分布
- 群体:青少年与老年人群、单身与独居者、移民与弱连结网络人群。
- 环境:城市化与流动性、线上交流替代线下、社交媒体的“连接悖论”(更多连接但更孤独)。
## 症状与功能影响
- 情绪:悲伤、无意义感、抑郁与焦虑风险增高。
- 认知与行为:社交回避与过度自我关注、负性归因、睡眠与健康行为受损。
- 生理:炎症指标升高与心血管风险;认知功能下降。
## 机制模型
- 社会需求与自我决定:关系需求未满足导致孤独与健康受损;质量重于数量。
- 认知偏差:负性自我-他人归因与拒绝敏感维持回避;线上比较与理想化呈现加剧。
- 媒介与结构:线上弱连结替代强连结;居住与工作结构导致社交时间碎片化。
## 量表与测量
- UCLA Loneliness Scale;主观孤独感与社会隔离的区分测量。
- 社交网络结构指标:强/弱连结比例、线下互动频率、社区参与;睡眠与HRV。
## 研究前沿与证据
- 纵向:孤独与抑郁/健康风险的双向关系;社会处方与社区参与的保护效应。
- 干预:团体正念与同伴支持、社会处方与“连接工作者”、平台促进线下转化与小组深度交流。
## 干预与实践(多层次)
- 个人:社交行为激活、价值澄清与兴趣小组、正念与情绪调节。
- 社区与组织:连接工作者、社区项目与兴趣社群、团体治疗与同伴支持;职场的线下社交与心理安全。
- 平台与政策:线下转化工具、反孤独政策与社会处方、公共空间与社区基础设施。
## 方法学与评估
- 设计:面板与社区干预试验、自然实验;中介(社会需求满足)。
- 指标:UCLA量表、网络结构与线下互动、健康结局(睡眠/炎症)。
## 参考文献(选)
- Cacioppo, J. T., & Hawkley, L. C. (2009–2018). Loneliness and health.
- 社会孤独、媒介与社区心理学的综合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