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学业竞争压力综合征(Academic Competition Stress Syndrome) ## 概念与范围 在绩效主义与高竞争教育环境下,学生长期承受的压力、焦虑与功能受损。与[[社会比较压力综合征]]、[[完美主义]]、[[冒充者综合征]]密切关联。 ## 流行病学与风险 - 群体:重点学校/竞赛班、升学高压地区、家庭期望高与资源不平等群体。 - 环境:评价高频化、排名公开与社交媒体呈现压力、睡眠不足与作息失衡。 ## 症状与功能影响 - 心理:焦虑与抑郁、失败恐惧、冒充者感、注意与记忆受损。 - 行为:拖延与回避、过度学习与透支、学业投入与幸福感倒U型关系。 - 生理:睡眠紊乱、HRV降低、躯体化症状;健康行为下降。 ## 机制模型 - 自我价值条件化(Crocker):价值依附于成就,失败威胁引发强烈情绪与回避。 - 目标导向与动机:表现目标(Performance)与掌握目标(Mastery)在压力与成效上的差异;内在动机保护效应。 - 社会比较与呈现:同伴竞争与线上呈现加剧比较与自我怀疑;与[[社会比较压力综合征]]同源机制。 - 睡眠与认知:睡眠不足削弱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,形成压力-表现下降循环。 - 家校结构:评价与排名制度、课程负荷与辅导班生态、家长期望与沟通模式。 ## 量表与测量 - 学业压力量表(Academic Stress Scale):压力源与反应维度。 - 完美主义(FMPS/HMPS)、失败恐惧(PFAI)、冒充者感(CIPS)、睡眠(PSQI)。 - 行为与客观指标:作业与考试频次、排名变动、在线学习时长、社交媒体比较内容暴露;休息与运动时长。 ## 研究前沿与证据 - 干预试验:成长心态与过程评价降低焦虑与回避,提升自主性与掌握目标。 - 政策与制度:评价与排名的改革(更少、更多维度),作息与睡眠保护政策,校内辅导与心理支持体系。 - 公平与机会:资源不平等与高压文化的交互,弱势群体的额外负担与保护路径。 ## 干预与实践(多层次) - 学生与家庭:目标澄清与时间管理、睡眠与健康行为、成长心态训练、沟通与支持。 - 学校与教师:过程评价与形成性反馈、减少排名公开、课程负荷优化、同伴支持与心理安全课堂。 - 政策与社会:升学制度与评价改革、校内心理服务与资源投入、媒体与平台减少过度呈现压力。 ## 方法学与评估 - 设计:面板与干预试验、学校层级的多水平模型、自然实验(政策变动)。 - 指标:学业压力/焦虑抑郁量表、睡眠与HRV、行为日志与绩效、幸福感与归属感。 ## 参考文献(选) - 教育心理学、动机与目标导向、社会比较与睡眠研究的综合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