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数字成瘾(Digital Addiction)
## 概念与范围
指对数字设备与在线平台使用出现失控、耐受与戒断样反应的行为模式,影响功能与健康。涵盖社交媒体过度使用、短视频/游戏/信息流依赖,与[[FOMO]]、[[信息过载综合征]]共病。
## 流行病学与风险
- 高风险:青少年与年轻成年人、睡眠不足群体、算法强化暴露者。
- 环境:推送密度、可变比率奖励、无尽滚动与自动播放。
## 症状与功能损害
- 情绪:焦虑、空虚、烦躁;停止使用时不适与渴求。
- 行为:使用时长与频次攀升、失败的自控尝试、忽视线下责任与关系。
- 生理与认知:睡眠剥夺、注意波动、工作学习效率下降。
## 机制模型
- 行为成瘾框架:奖励-习惯-强迫转移;多巴胺预测误差与情境线索增强;耐受与戒断样表现。
- 算法与界面:可变比率强化、社会线索与成就线索;界面降低摩擦(滑动/自动播放)诱发持续使用。
- 个体差异:冲动性、寻求新奇、不确定性不耐受;压力与情绪调节困难作为促进因素。
## 量表与客观测量
- SAS-SV、IAT(互联网成瘾测试)、SMDS(社交媒体障碍量表)。
- 客观:使用时长、夜间使用占比、会话间隔、多平台并行度;睡眠与心率变异。
## 研究前沿
- 纵向证据:过度使用与抑郁/焦虑联动,但存在双向因果。
- 微随机化与JITAI:通知治理、界面摩擦与自控提示有效降低过度使用与夜间使用。
- 共病网络:与[[FOMO]]、[[睡眠剥夺相关症候群]]、[[负面新闻暴露综合征]]交互促进。
## 干预与实践
- 个人层:数字排毒的结构化版本(分时段/分平台);正念与情绪调节训练;目标替代与线下社会支持。
- 工具与平台:会话限时与强提醒、批量通知与内容多样化、隐藏成就线索;可视化使用反馈。
- 组织与政策:学校与职场的使用规范、夜间通知限制、透明算法与用户选择权。
## 方法学与评估
- 设计:面板与EMA、微随机化试验、AB/多臂试验;因果推断结合工具变量。
- 指标:量表+行为日志+睡眠/心率变异;中介分析(情绪调节→过度使用→功能损害)。
## 参考文献(选)
- Griffiths, M. (2005–2020). Behavioral addiction framework.
- Kuss, D. J., & Griffiths, M. D. (2017). Social networking addiction.
- Elhai, J. D., et al. Smartphone overuse, anxiety and depress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