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深度伪造身份威胁综合征(Deepfake Identity Threat Syndrome) ## 概念与范围 因深度伪造(音频/视频/图像)导致身份篡改、名誉受损与信任侵蚀的威胁感与功能损害综合征。与[[社会信任危机]]、[[隐私焦虑]]、[[负面新闻暴露综合征]]、[[网络暴力与数字骚扰应激]]互相关联。 ## 流行病学与风险 - 人群:公众人物、品牌与企业、教育与金融/政务、普通用户在社交平台的暴露提升。 - 技术与环境:生成门槛下降、传播链路加速与跨平台扩散、纠错与申诉滞后。 - 个体风险:声誉依赖与身份外化、强社交比较敏感、完美主义与自我批评、创伤易感。 - 保护因子:验证与溯源工具、平台纠错与快速澄清机制、法律与第三方仲裁、同伴与专业支持。 ## 症状与功能影响 - 情绪与认知:恐惧、羞耻与愤怒;反复搜索与监控行为、灾难化与无助感。 - 行为:社交回避与自我审查、过度自我呈现与形象管理、投诉与维权耗竭。 - 生理:睡眠与疲劳问题、HRV下降与慢性压力迹象。 - 功能:关系与职业受损、信任崩塌与合作困难、法律与经济成本上升。 ## 机制模型 - 身份威胁与意义困扰:自我叙事被篡改导致身份碎裂与羞耻。 - 可信度与证据危机:真假难辨引发“后真相”疲劳与认知回避。 - 社会放大与次级创伤:二次传播与网络暴力加剧损害与复现性创伤。 ## 量表与测量 - 症状与压力:STAI、PSS、PHQ-9/GAD-7、ISI、PTSD量表。 - 传播与影响:扩散幅度与速度、纠错时延、平台覆盖与情绪强度分布。 - 信任与正义:程序正义与信任量表、平台透明度与纠错权评价。 ## 研究前沿与证据 - 溯源与验证:内容签名与来源链、可信时间戳与哈希;用户可解释验证工具。 - 应对与沟通:快速澄清协议、可信第三方与媒体伙伴;受害者支持与心理干预。 - 法规与责任:平台与生成工具的问责、版权与肖像权、跨境协作与仲裁。 ## 干预与实践(多层次) - 个人:信息节食与边界管理、证据留存与求助渠道、创伤知情与自我同情。 - 平台/组织:验证与溯源默认开启、纠错与下架流程、受害者支持与透明报告。 - 政策:法律与标准、跨平台协作与取证、仲裁与赔偿机制。 ## 方法学与评估 - 设计:事件研究(深伪攻击前后)、A/B(澄清机制与验证提示)、混合方法。 - 指标:压力/睡眠/HRV、传播与纠错、信任与满意度、投诉与申诉率。 - 伦理:隐私与二次伤害防护、参与与权利、无害性与问责。 ## 参考文献(选) - 深度伪造检测与溯源研究;社会信任与后真相传播;创伤知情实践与受害者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