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社会比较压力综合征(Social Comparison Stress Syndrome)
## 概念与范围
基于社会比较理论(Festinger)与自我差距模型,个体在上行比较与理想化呈现环境中产生持续压力与负性情绪,影响自我价值与功能;常与[[FOMO]]、[[外貌焦虑与形象管理困扰]]、[[数字成瘾]]交互。
## 症状与影响
- 情绪:嫉妒、羞耻、不满足、焦虑与抑郁倾向。
- 认知:选择性注意成功线索、夸大他人优势、差距痛苦。
- 行为:刷屏与强迫性查看、呈现焦虑、回避展示、消费驱动。
## 机制模型
- 上行比较与理想自我:图像化平台的“高光时刻”强化理想自我差距。
- 自我同一性与条件化价值:外部指标(点赞/粉丝)作为条件化自我价值来源。
- 身体与成就双路径:身体意象比较与职业/学术成就比较的并行通道。
- 回音室与算法放大:算法推荐同质化成功样本,导致比较强度与频率提升。
- 情绪与调节:羞耻与嫉妒的双路径;自我同情与价值澄清作为缓冲。
## 量表与测量
- Iowa-Netherlands Comparison Orientation Measure(INCOM):比较倾向。
- Appearance Comparison Scale(ACS):外貌比较。
- 社交媒体比较自评量表(SMCS-like):平台使用中的比较频率与情绪效应。
- 自尊(RSES)与自我价值偶联强度;点赞依赖与呈现焦虑行为日志。
## 研究前沿与证据
- 纵向:社交媒体比较与心理困境的时间序列关系。
- 实验:操控呈现类型(理想化 vs 平常)与比较方向,测量自尊与情绪。
- 调节:自我同情与成长型心态对比较压力的缓冲效应。
- 共病网络:与[[FOMO]]与[[外貌焦虑与形象管理困扰]]的交互促进。
## 干预与实践
- 媒体素养:识别理想化呈现与选择偏差,提升来源与呈现的批判性。
- 认知重评与自我同情:重构比较意义、降低苛责自我;MSC训练。
- 使用架构:限制刷屏时间、隐藏点赞指标、内容多样化。
- 组织与教育:学生与职场人群的比较教育与同伴支持、目标重构与价值澄清。
## 方法学与评估
- 结局:自尊、情绪困扰、功能指标(学习/工作)。
- 过程:比较频率与方向、平台暴露强度、点赞与反馈依赖。
- 设计:现场与实验结合、因果中介(比较→自尊→情绪)。
- 指标整合:RSES/INCOM/ACS + 行为日志(点赞/发布/查看频率)。
## 参考文献(选)
-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与自我差距模型文献。
- 媒体化比较与心理效应的实验与纵向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