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网络暴力与数字骚扰应激(Online Abuse & Digital Harassment Stress) ## 概念与范围 在社交媒体、即时通讯、直播与论坛等平台发生的持续性辱骂、恐吓、曝光(doxing)、身份冒用、跟踪(stalking)、深度伪造与群体围攻等行为导致的威胁感、创伤化反应与功能损害。包含受害者与次级暴露(亲友/同事/社群)的心理负荷。与[[负面新闻暴露综合征]]的灾难性叙事暴露、[[隐私焦虑]]的画像与泄露风险、[[创伤后应激障碍]]的威胁-恐惧学习、[[群体极化应激]]的动员与围攻、[[社会信任危机]]的制度性失望存在交叉。 ## 流行病学与风险 - 人群:公众人物、记者与活动家、女性与性少数群体、少数族裔、青少年与学生、客服与内容审核等高暴露职业。 - 暴露形态:直接攻击、群体围攻、长期低频骚扰、平台放大与跨平台迁移、线下延伸(跟踪/威胁)。 - 机制性风险:匿名性与可复制性、平台可见性与算法放大、跨平台协同、举报与治理的不确定性。 - 保护因子:社会支持与盟友网络、平台安全工具(屏蔽、关键词过滤、速冻/限制)、法律与机构支持、心理安全的社群。 ## 症状与功能影响 - 情绪与创伤化:恐惧、羞辱、愤怒、绝望;重现、回避、过度警觉与睡眠障碍(参见[[睡眠剥夺相关症候群]])。 - 认知与行为:反复思考与警觉扫描、社交回避与自我审查(chilling effect)、职业退出与行动疲劳。 - 身体与生理:慢性压力迹象(HRV下降)、胃肠与肌肉紧张、躯体化、疲劳。 - 功能与生计:工作效率与创造力下降、关系受损与社群瓦解;对公共参与与表达造成寒蝉效应。 ## 机制模型 - 威胁/恐惧学习:创伤记忆编码与触发器广化;再巩固窗口中的负性强化导致症状固化。 - 道德与身份:羞辱与人格否定造成身份威胁与道德痛苦;制度性背叛(平台/机构支持缺位)加重不信任。 - 平台可供性与放大:可见性、匿名与低成本复制提高攻击概率;算法排序与推荐放大冲突与极端内容。 - 少数群体应激(Minority Stress):结构性偏见与歧视的慢性负荷与交叉性脆弱性。 - 睡眠与节律:夜间骚扰与信息过载破坏睡眠,削弱情绪调节与认知控制,形成压力-功能下降循环。 ## 量表与测量 - 症状量表:PCL-5/IES-R(创伤后症状)、GAD-7/PHQ-9(焦虑/抑郁)、ISI(失眠)。 - 暴露与严重度:在线骚扰严重度与频率量表、网络霸凌受害量表(青少年)、羞辱与社会排斥量表。 - 行为与日志:攻击事件记录、举报与处理延迟、屏蔽/过滤使用、跨平台迁移追踪;睡眠与HRV/可穿戴数据。 - 保护因子:社会支持、心理安全、平台工具使用效能、法律/机构支持感。 ## 研究前沿与证据 - 治疗与干预:创伤聚焦CBT、EMDR、暴露与认知加工;在线心理支持与同伴小组。 - 平台治理:关键词过滤、速冻与速限、举报与人机协同审核、透明度报告;自然实验与A/B评估其对暴露与症状的影响。 - 法律与政策:反跟踪/反骚扰与反仇恨言论立法、跨平台协作与执法效率;制度信任修复与少数群体保护。 - 媒介与传播:框架与反放大策略、去人格化与重新人性化叙事;反刻板印象威胁的场景设计。 ## 干预与实践(多层次) - 个人:安全行为与数字卫生(隐私设置、关键词过滤、取证与证据保存)、创伤知情支持、睡眠与节律修复。 - 团队与组织:心理安全与盟友网络;危机响应流程与法律/安保支持;内容审核者心理健康保护与轮班制度。 - 平台:预防性设计(默认更少可见个人信息)、去放大极端内容、举报与保护通道优化、速限与冻结工具。 - 政策与社区:法律保障与跨平台执法、教育与公共资源、受害者支持基金与公益法律援助。 ## 方法学与评估 - 设计:事件研究与差分法(治理/功能上线前后)、A/B与微随机化试验(过滤/速限提示)、混合方法(量化+质性叙事)。 - 指标:暴露频率与严重度、症状(PCL-5/IES-R/GAD-7/PHQ-9/ISI)、工作与参与指标、睡眠/HRV、举报处理效率与平台工具使用。 - 伦理:安全与保密、次级创伤风险、少数群体的交叉性保护、取证与数据主权。 ## 参考文献(选) - 在线骚扰与网络霸凌的量化与干预研究;创伤聚焦CBT与EMDR的RCT证据。 - 平台治理与内容审核的人机协同实践与透明度评估;法律与政策研究。 - 少数群体应激与交叉性研究;睡眠与节律在创伤应激与复原中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