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视频会议疲劳(Zoom Fatigue)
## 概念与范围
指高频、长时、密集的视频会议引发的认知负荷、社会耗竭与生理不适的综合表现。不同于一般会议疲劳,其受媒介特性与环境布置影响更强。
## 流行病学与风险
- 高风险:远程/混合办公团队、跨时区协作、教育与医疗等高沟通职业。
- 环境:连续会议、缺乏休息窗、镜像回放与近距离面部放大、摄像/麦克风规范不清。
## 症状与功能影响
- 认知:注意涣散、工作记忆负荷上升、信息整合困难。
- 情绪与社交:耗竭、社交回避、自我呈现焦虑与“镜像压力”。
- 生理:头痛、眼部疲劳、颈肩不适与睡眠质量下降。
## 机制模型
- 媒介丰富度与社会临场感:非语言线索压缩与延迟导致补偿性加工负荷增加;社会临场感失衡引发关系紧张。
- 注视与镜像效应:持续正面注视与自我镜像增强自我监控与焦虑;面部放大带来“过度亲近”的进化性不适。
- 认知负荷与切换成本:多窗口与多任务并行、聊天/屏幕共享/录制信息叠加导致CLT的外在负荷上升。
## 量表与客观测量
- Zoom Exhaustion & Fatigue Scale(ZEF)或本土化量表;NASA-TLX评估会议任务负荷。
- 客观:会议时长与密度、跨时区与深夜会议比例、视频开关策略、聊天与屏幕共享事件数、会后恢复时间。
## 研究前沿与证据
- 实验与现场:镜像隐藏、注视分布优化(摄像位置与视野)、间歇休息与议程化减少疲劳;异步协作替代显著提升产出质量。
- 组织干预:集体断联协议、会议节食(删改非必要会议)、角色分配与会议模板化。
## 干预与实践(多层次)
- 个人:
- 会议准备与边界:明确目标与议程、必要性审查、为休息设置定时器。
- 媒介管理:隐藏自我镜像、优化摄像角度与距离、视线分布与屏幕布局;站立/步行会议。
- 团队与组织:
- 会议节食与节律:45–50分钟上限、至少10分钟休息、跨时区轮换公平;异步协作优先。
- 角色与流程:主持与记录分工、模板与行动项清单、后续异步跟进。
## 方法学与评估
- 设计:组织层面的AB试验、前后对照、微随机化;混合方法获取疲劳主观与客观指标。
- 指标:ZEF/NASA-TLX、产出质量与决策效率、会议密度与恢复时间、睡眠与HRV。
## 参考文献(选)
- Bailenson, J. (2021). Nonverbal overload in videoconferencing.
- 媒介心理学与人机交互关于在线会议的实验与政策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