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权利信念 (Entitlement Beliefs) ## 1. 定义 权利信念是一种认知扭曲,表现为个体持续地认为自己有权获得特殊待遇、优待或满足个人需求,而无需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努力。这种信念常常伴随着一种夸大的自我价值感和对他人需求的忽视。当这些期望未被满足时,个体可能会感到愤怒、失望或沮rov。 权利信念的核心特征是“我认为我应得的”(I deserve it)的思维模式,这种思维模式超越了合理、公平的期望,进入了一种不切实际的、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域。 ## 2. 学术背景 权利信念的研究与人格心理学,特别是自恋(Narcissism)的研究紧密相关。 - **Melvin J. Lerner**:虽然他主要研究“公正世界信念”,但他的理论为理解权利信念提供了背景。公正世界信念认为世界是公平的,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。权利信念可以看作是这种信念在个人层面上的扭曲,即“我”应得最好的,无论“我”的行为如何。 - **Aaron T. Beck**:在他的认知行为疗法(CBT)理论中,权利信念被视为一种核心信念(Core Belief)或图式(Schema),这种信念在童年和青春期形成,并影响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互动方式。 - **Joshua B. Grubbs & Julie J. Exline**:他们对“心理权利”(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)进行了深入研究,发现这种特质与多种负面心理后果相关,如失望、愤怒和人际关系冲突。他们认为,权利信念是一种认知-人格的脆弱性来源,使个体更容易经历心理困扰。<mcreference link="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7504935/" index="5">5</mcreference> ## 3. 关键特征 - **不切实际的期望**:期望获得超出常规或公平标准的回报、赞扬或特权。 - **自我中心**:高度关注自身需求和欲望,而忽视他人的感受、需求或权利。 - **缺乏互惠性**:认为自己有权从他人那里获得,但自己无需付出同等的回报。 - **对失望的低耐受性**:当期望未被满足时,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,如愤怒、沮 fous 、怨恨。 - **人际关系中的冲突**:由于其要求苛刻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,权利信念常常导致与他人关系的紧张和破裂。 - **责任外化**: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或问题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,认为“别人没有给我应得的”。<mcreference link="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0191886916308431" index="4">4</mcreference> ## 4. 心理学研究与发现 - **与人格特质的关系**:研究发现,权利信念与自恋、低宜人性(Low Agreeableness)和低责任心(Low Conscientiousness)密切相关。<mcreference link="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0191886916308431" index="4">4</mcreference> - **心理困扰的来源**:权利信念被证明是导致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。当个体的夸大期望与现实不符时,会引发持续的失望、愤怒和怨恨,从而导致抑郁和焦虑。<mcreference link="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7504935/" index="5">5</mcreference> - **学术与职业领域的表现**:在学术环境中,权利信念高的学生可能期望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分,并将责任推卸给教授。<mcreference link="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0191886916308431" index="4">4</mcreference> 在职业环境中,这种信念可能表现为期望快速晋升而不考虑实际贡献。 - **代际差异**: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观察到,在某些文化背景下,年轻一代可能表现出比前几代人更高水平的权利信念,这可能与育儿方式、社会价值观和媒体的变迁有关。 ## 5. 临床表现与案例 **案例**: 小李是一名刚入职的年轻员工,他认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,理应得到比其他同事更高的薪水和更快的晋升。尽管他的工作表现平平,但他仍然觉得公司没有给予他应有的重视。当他的同事因为一个成功的项目而获得奖金时,他感到非常愤怒和不公,认为“那个项目本来应该是我来做的,如果是我,我会做得更好”。他开始在工作中采取消极怠工的态度,并频繁向上司抱怨,导致他与同事和管理层的关系日益紧张。 **分析**: - **认知扭曲**:小李的“理应得到”和“本该属于我”的想法是典型的权利信念。 - **情绪后果**:这种信念导致他感到愤怒、嫉妒和不公。 - **行为后果**:他的信念导致了消极怠工和抱怨行为,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处境。 ## 6. 认知行为疗法(CBT)的干预 CBT旨在帮助个体识别、挑战和修正权利信念。 - **识别自动思维**:治疗师帮助来访者识别在特定情境下出现的自动思维,例如“我不应该排队”或“他们必须听我的”。 - **苏格拉底式提问**:通过一系列引导性问题,挑战权利信念的合理性。 - “你认为自己有权获得这种待遇的证据是什么?” - “这种信念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?” - “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想,世界会变成什么样?” - “有没有其他看待这种情况的方式?” - **行为实验**:设计行为实验来检验权利信念的现实性。例如,让来访者尝试一次“不使用特权”的经历,并记录下实际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。 - **培养同理心和感恩**:鼓励来訪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,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。练习感恩可以帮助个体减少对“未得到”的关注,更多地关注“已拥有”的。 - **修正核心信念**:最终目标是修正 underlying 的核心信念,从“我应得一切”转变为更现实、更灵活的信念,如“我可以通过努力和合作来争取我想要的,但并非所有期望都能实现”。 通过这些方法,CBT帮助个体建立更现实的期望,提高对挫折的耐受性,并改善人际关系。 --- **参考文献** 1. Grubbs, J. B., & Exline, J. J. (2016). Trait entitlement: A cognitive-personality source of vulnerability to psychological distress. *Psychological Bulletin, 142*(11), 1204–1226. 2. Beck, A. T. (2011). *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*. Guilford press. 3. Campbell, W. K., Bonacci, A. M., Shelton, J., Exline, J. J., & Bushman, B. J. (2004). 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: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and validation of a self-report measure. *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, 83*(1), 29-4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