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公正世界假设(Just-World Hypothesis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人们倾向相信世界是公正的,个体得到他们应得的结果;该信念导致对受害者的责备与对不公的合理化(Lerner & Miller, 1978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mPFC与TPJ参与意图与责任归因;vmPFC将道德评价与价值整合;在威胁性信息下,杏仁核与前岛的情绪显著性促进防御性合理化。
- 理论背景:作为动机性信念,公正世界维持意义与控制感;与基本归因错误与自利性偏差交互影响社会判断。
## 实证证据
- 经典与综述:面对无辜受害者的情境时,观察者倾向改变对受害者的评价或合理化事件以维护公正世界信念(Lerner & Miller, 1978)。
- 应用领域:法律、健康与政策评估中的受害者责备与不公认知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受害者情境描述、结果操纵(不可控/可控)、参与者评价与补偿意愿测量。
- 测量与分析:Likert评价、归因维度区分;多层模型估计个体差异与文化效应;结合生理与fMRI任务观察社会认知网络活动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在威胁自我与世界观的情境下,合理化与受害者责备上升;信息透明与责任框架可降低效应。
- 边界条件:强调系统性因素与不确定性、提供反例与情境证据可弱化信念防御。
- 跨文化研究:文化中的正义规范与宗教信念差异影响效应强度;外推需考虑样本文化差异(Henrich et al., 2010)。
## 临床应用
- 评估:在创伤与不公经历中识别受害者自责内化;区分个人责任与系统性因素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叙事重构与证据权重训练。
- 结构化同理与社会背景教育。
- 多层责任框架与支持系统介入。
## 参考文献
- Lerner, M. J., & Miller, D. T. (1978). Just world research and the attribution process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85(5), 1030–?
- Lerner, M. J. (1980).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: A fundamental delusion. New York: Plenum Press.
- Henrich, J., Heine, S. J., & Norenzayan, A. (2010). Most people are not WEIRD.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, 33(2–3), 61–8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