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反应性贬值(Reactive Devaluation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人们倾向因为提议来自“对方/对立方”而系统性贬低其价值或真诚度,即使该提议本身在客观上可接受(Ross & Stillinger, 1991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社会身份与归因:mPFC与TPJ在意图推断中受群体身份线索影响,导致可信度下调。
- 情绪与威胁:杏仁核与前岛编码群体冲突与威胁显著性;vmPFC在价值整合中根据来源线索调整权重。
- 理论背景:与外群体偏见、确认偏误与动机性推理相关;在谈判与冲突中普遍存在。
## 实证证据
- 谈判研究:当参与者认为让步来自对手时更倾向将其视为不利或不真诚;同样提议由己方提出时评价更高(Ross & Stillinger, 1991)。
- 政治沟通:政策提案的来源标签显著影响公众支持度,与内容质量独立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内容恒定、来源标签操纵(己方/对方/中立);测量接受度、可信度与感知意图。
- 测量与分析:分层模型估计来源效应;情绪与身份强度的交互分析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来源标签显著下调接受度与信任;身份威胁与高冲突语境中效应增强。
- 边界条件:中立调停者与匿名来源可缓解;事实核查与程序透明度提升评价稳定性。
- 跨文化研究:政治极化与群体分裂程度影响效应规模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识别组织与公共政策沟通中的来源偏差;谈判中防止非内容因素主导评价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使用中立渠道与双盲评审。
- 分离内容评估与来源标签,延迟身份暴露。
- 建立共同目标与程序透明。
## 参考文献
- Ross, L., & Stillinger, C. (1991). Barriers to conflict resolution. Negotiation Journal, 7(4), 389–?
- Kahan, D. M. (2013). Ideology, motivated reasoning, and cognitive reflection.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, 8(4), 407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