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反弹效应(Backfire Effect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当人们接触到反驳其既有信念的信息时,非但不改变,反而加强其原有立场,尤其在身份与情绪强绑定主题上(Nyhan & Reifler, 2010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情绪与威胁:杏仁核与前岛编码身份威胁与负面情绪;mPFC维护自我一致性与群体身份。
- 控制与更新:dlPFC与海马在证据更新与记忆再巩固中作用,但在高威胁下被动机性推理压制。
- 理论背景:与确认偏误、动机性推理与可得性级联相关;关于其稳健性存在争议(Wood & Porter, 2019)。
## 实证证据
- 早期研究:政治错误纠正在部分样本中导致态度更极化(Nyhan & Reifler, 2010)。
- 复现与质疑:更大样本与改良设计发现强“反弹效应”并不稳定,纠正通常有效但受边界条件限制(Wood & Porter, 2019)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信念纠正任务,操纵主题敏感度、身份强度与纠正方式;测量态度变化与信息记忆。
- 测量与分析:分层模型估计纠正×身份交互;长程追踪观察态度回弹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在高身份威胁与高情绪唤起条件下更易出现反弹;低威胁与同群体来源纠正更有效。
- 边界条件:亲和来源、事实核查与叙事方式降低防御;延时与重复纠正提高吸收。
- 跨文化研究:政治极化与媒体生态差异影响效应强度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公共沟通与健康科普中的纠正策略设计;识别敏感主题的身份绑定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同群体代言与亲和语气。
- 分步事实核查与可视化证据。
- 叙事化与情绪调节,降低防御性加工。
## 参考文献
- Nyhan, B., & Reifler, J. (2010). When corrections fail. Political Behavior, 32(2), 303–?
- Wood, T., & Porter, E. (2019). The elusive backfire effect. Political Behavior, 41(1), 135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