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可得性级联(Availability Cascade) ## 理论基础 - 定义:某一观点或风险因重复传播与社会反馈而逐步被公众视为“事实”,形成信念自增强的级联过程(Kuran & Sunstein, 1999)。 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 - 流畅性与熟悉性:vmPFC与海马支持重复信息的熟悉感与真值判断(参见错觉真相效应)。 - 社会证据与从众:mPFC与TPJ在社会规范与他人证据整合中提升一致性权重;前岛编码情绪显著性。 - 理论背景:与错觉真相效应、从众与选择性暴露共同驱动社会信念形成。 ## 实证证据 - 政策与媒体:风险主题在媒体与政策讨论中通过重复与权威背书形成级联,影响公众支持(Kuran & Sunstein, 1999)。 - 平台传播:社交网络的算法放大与回声室促进熟悉性与一致性线索积累。 ## 研究方法 - 常用范式:重复与社会证据操纵、来源可信度与权威背书控制;真值判断与支持度测量。 - 测量与分析:时间序列与网络扩散模型;分层模型估计重复×社会证据交互。 ## 研究结果 - 典型发现:重复与社会证据共同提升信念强度与政策支持;事实核查与异质信息并置可削弱。 - 边界条件:权威可信度与情绪显著性调节效应;匿名与延迟来源暴露减弱级联。 - 跨文化研究:媒体监管与制度信任差异影响级联规模与速度。 ## 临床与应用 - 评估:公共风险沟通与谣言管理中的级联机制;组织内部共识形成与偏差。 - 干预策略分析: - 事实核查与来源标注。 - 并置异质信息与反例;限制重复放大。 - 透明度与程序化审查。 ## 参考文献 - Kuran, T., & Sunstein, C. R. (1999). Availability cascades and risk regulation. Stanford Law Review, 51(4), 683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