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后见之明偏差(Hindsight Bias) ## 理论基础 - 定义:事件发生后,人们倾向于认为其结果“早就知道”或“可预见”,从而高估事前的可预测性并扭曲记忆(Fischhoff, 1975)。 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结果知情改变记忆再巩固,海马与新皮层的重构增加“已知感”;vmPFC的价值一致性与叙事连贯偏好促使个体将结果整合为“理所当然”;ACC/前额叶的冲突监测与源记忆(source memory)缺失共同导致时间点与信念状态混淆。 - 理论背景:无意识的知识污染(outcome knowledge contamination)与叙事连贯性原则解释事后合理化与记忆偏差。 ## 实证证据 - 经典发现:事后提供结果信息会提高被试对结果的主观可预见性评分,并扭曲其回忆的先前判断(Fischhoff, 1975)。 - 综述:后见之明偏差在法律、医学、商业审计与政策评估场景中稳健存在(Roese & Vohs, 2012)。 ## 研究方法 - 常用范式:结果知情操纵(知情/不知情)、事前/事后判断比对、源记忆测试与叙事连贯性操纵。 - 测量与分析:使用配对设计记录事前—事后差异;源监测任务评估记忆来源;结合fMRI探测海马—前额叶网络在再巩固阶段的活动变化。 ## 研究结果 - 典型发现:结果知情系统性提升可预见性判断并改变记忆报告;连贯叙事与动机合理化加剧该偏差。 - 边界条件:事后盲法与源记忆训练、外部记录(日志/版本控制)与可检验预测可降低偏差。 ## 临床应用 - 心理治疗:处理来访者“早该知道/都是我的错”等事后归罪叙事;强化时间线与证据区分。 - 干预策略分析: - 建立“事前分布”与预测档案,事后对比。 - 进行源记忆训练与元认知教育。 - 在团队决策中采用预注册与红队评审减少事后合理化。 ## 参考文献 - Fischhoff, B. (1975). Hindsight ≠ foresight.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, 14(1), 1–2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0030-5073(75)90023-6 - Roese, N. J., & Vohs, K. D. (2012). Hindsight bias.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, 7(5), 411–426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17456916124543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