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宜家效应(IKEA Effect) ## 理论基础 - 定义:个体倾向对自己参与制作或组装的物品赋予更高主观价值,即使客观质量并不更好(Norton, Mochon, & Ariely, 2012)。 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 - 代理感与自我参照:mPFC与默认网络支持自我投入与所有感;海马将操作性记忆与物品语义连接。 - 奖励与努力:vmPFC与纹状体将努力与拥有感整合为价值提升;ACC在冲突与成本评估中参与。 - 理论背景:与努力合理化、禀赋效应与自我效能相关;在消费与DIY文化中常见。 ## 实证证据 - 经典研究:参与者对亲手组装的物品愿意支付更高价格(Norton et al., 2012)。 - 延伸研究:任务难度适中时效应最强;失败或被剥夺自主性时效应减弱。 ## 研究方法 - 常用范式:操纵组装与参与程度;测量愿付价、喜爱度与拥有感。 - 测量与分析:分层模型估计努力×所有感交互;fMRI任务观察价值与自我相关网络活动。 ## 研究结果 - 典型发现:自主参与与成功完成提升价值;过难或失败降低效应。 - 边界条件:外在奖励与客观质量信息可校正价值高估;社会反馈调节拥有感。 - 跨文化研究:不同消费文化对DIY与所有感的重视程度影响效应规模。 ## 临床与应用 - 评估:产品与服务设计中的参与式提升策略;避免因参与而高估质量。 - 干预策略分析: - 赋予自主与可控参与。 - 提供客观质量对比与用户测试。 - 在定价中平衡参与价值与真实性能。 ## 参考文献 - Norton, M. I., Mochon, D., & Ariely, D. (2012). The IKEA effect.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, 22(3), 455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