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投射偏差(Projection Bias) ## 理论基础 - 定义:个体将当前的偏好、情绪或状态错误地外推到他人或未来,自认为他人与未来的自己将与当前自己一致(Loewenstein, O’Donoghue, & Rabin, 2003)。 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 - 自我状态显著性:前岛与杏仁核编码当下生理/情绪状态,提高对当前线索的权重。 - 自他映射:mPFC与TPJ在心智化中以自我为模板,导致外推偏差;dlPFC在校正与抑制中作用。 - 理论背景:与现在偏好、透明错觉与自我中心偏差相关;在消费与健康规划中常见。 ## 实证证据 - 经济学研究:冷/热状态下的选择对未来偏好预测失准(Loewenstein et al., 2003)。 - 行为研究:饥饿状态下过度购买与计划饮食失真;情绪投射导致误判他人感受。 ## 研究方法 - 常用范式:状态操纵(饥饿/口渴/情绪)、未来计划任务与他人判断;自他差距测量。 - 测量与分析:分层模型估计状态—预测交互;时间分离与回归到基线的效应。 ## 研究结果 - 典型发现:高唤起与强生理状态下投射增强;状态分离与延迟计划降低偏差。 - 边界条件:外部校准与反馈、他人视角训练有效;情境信息丰富时偏差减弱。 - 跨文化研究:消费与健康规范差异影响投射幅度。 ## 临床与应用 - 评估:识别健康与财务计划中的状态驱动偏差;沟通中区分自我与他人体验。 - 干预策略分析: - 冷静期与状态分离(计划在非唤起期)。 - 受众画像与他人视角练习。 - 即时与延迟反馈结合校准。 ## 参考文献 - Loewenstein, G., O’Donoghue, T., & Rabin, M. (2003). Projection bias in predicting future utility.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, 118(4), 1209–? - Read, D., & van Leeuwen, B. (1998). Predicting hunger: The effects of appetite on food choice.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, 35(1), 1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