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旁观者效应(Bystander Effect) ## 理论基础 - 定义: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境下,个体更不倾向于提供帮助;责任分散与社会比较导致援助行为下降(Darley & Latané, 1968)。 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 - 责任分散:mPFC与TPJ在责任与意图推断中因群体存在而下调个体责任权重。 - 情绪与显著性:前岛与杏仁核编码求助者痛苦与情境威胁;群体线索改变显著性与动机。 - 控制系统:dlPFC在规范执行与行动选择中受社会抑制影响。 - 理论背景:与从众、社会惰化、规范不确定相关;紧急情境的时间压力与风险评估影响行为。 ## 实证证据 - 经典研究:烟雾房间与紧急呼救实验显示在多旁观者条件下援助率显著下降(Darley & Latané, 1968)。 - 元分析与田野:情境风险、群体规模与明确性调节效应;培训与角色指定可提升援助率。 ## 研究方法 - 常用范式:紧急/非紧急任务、群体规模操纵、角色明确与反馈。 - 测量与分析:事件相关分析、反应时与生理指标;分层模型估计群体与个体差异。 ## 研究结果 - 典型发现:责任分散与规范不明确降低援助;明确角色与指向性请求提升行为。 - 边界条件:风险高但责任明确时援助上升;同伴规范与训练改变行为阈值。 - 跨文化研究:集体主义语境下角色明确更有效;治安与制度信任影响效应。 ## 临床与应用 - 评估:校园与社区安全中的应对行为;医疗场景的角色分配与演练。 - 干预策略分析: - 指定角色与分工(呼叫、施救、引导)。 - 明确化规范与培训(AED使用、CPR)。 - 情境设计提升求助显著性与可操作性。 ## 参考文献 - Darley, J. M., & Latané, B. (1968).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8(4), 377–? - Latané, B., & Nida, S. (1981). Ten years of research on bystander intervention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89(2), 308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