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朴素实在论(Naive Realism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人们倾向相信自己以“客观、无偏”的方式看待世界,把持不同观点的人是无知、非理性或有偏见,从而低估自身主观看法的作用(Ross & Ward, 1996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自我参照与默认网络:mPFC与默认网络支持自我叙事与信念一致性,促使“我的看法即现实”。
- 冲突与抑制:dlPFC在考虑他人视角与证据冲突时提供认知控制;资源不足时主观性上升。
- 理论背景:与确认偏误、虚假一致性与反应性贬值相关;在政治与社会分歧中常见。
## 实证证据
- 行为研究:对立群体在相同事实基础上得出截然不同结论,并认为对方有偏见(Ross & Ward, 1996)。
- 媒体环境:算法过滤与选择性暴露加剧“我方客观、他方偏见”的直觉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双方阅读同一材料,评估其公平性与偏见程度;操纵来源与立场标签。
- 测量与分析:分层模型估计群体立场对公平性感知的影响;不确定度与谦逊度量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立场强度与同温层网络提升朴素实在论;异质证据并置与不确定度训练降低效应。
- 边界条件:中立调停与程序透明度改善跨群体理解;匿名与延迟立场暴露可缓解来源效应。
- 跨文化研究:媒体生态与政治极化程度影响效应强度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组织与公共沟通中的“客观幻觉”;政策辩论中的来源与程序设计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不确定度标注与证据权重训练。
- 双盲评审与中立调停机制。
- 异质信息并置与共同目标框架。
## 参考文献
- Ross, L., & Ward, A. (1996). Naive realism in everyday life. In T. Brown, E. Reed, & E. Turiel (Eds.), Values and knowledge. Lawrence Erlbaum.
- Kahan, D. M. (2013). Ideology, motivated reasoning, and cognitive reflection.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, 8(4), 407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