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消极性偏差(Negativity Bias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负性信息在注意、学习与记忆中具有更强影响力,相较于等量的正性信息更能驱动判断与行为(Baumeister, Bratslavsky, Finkenauer, & Vohs, 2001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杏仁核与前岛对负性刺激的显著性编码增强;ACC在冲突与风险监测中提升权重;前额叶的认知控制与重评可部分抵消负性优先;海马强化负性事件的巩固与检索。
- 理论背景:进化适应视角与显著性网络解释负性优先;与可得性启发与框架效应交互影响风险判断。
## 实证证据
- 综述研究:负性事件在注意捕获、记忆巩固与社会评价中体现“更强的影响力”(Baumeister et al., 2001)。
- 神经证据:负性图片与词汇引发较强的杏仁核反应与皮电变化;在决策任务中负性反馈更能驱动策略更新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正负图片/词汇注意与记忆任务、正负反馈学习任务、风险沟通与评价任务。
- 测量与分析:眼动与生理指标(皮电/心率)、记忆命中率与反应时;fMRI考察杏仁核/前岛/ACC与前额叶重评网络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负性信息在多个加工阶段具优势;在高压力与高风险条件下效应增强。
- 边界条件:认知重评与情绪调节训练、平衡呈现与自然频率格式可降低负性主导;在低唤起与高控制条件下效应减弱。
- 跨文化研究:情绪表达规范与媒体生态影响负性偏差强度;外推需考虑文化差异(Henrich, Heine, & Norenzayan, 2010)。
## 临床应用
- 评估:识别来访者对负性信息的过度关注与悲观推断;与抑郁与焦虑相关认知加工偏差的区分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认知重评与注意训练(ABM)。
- 设计信息呈现的平衡与去耸动化。
- 行为激活与积极事件记录以抵消负性优先。
## 参考文献
- Baumeister, R. F., Bratslavsky, E., Finkenauer, C., & Vohs, K. D. (2001).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.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, 5(4), 323–370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1089-2680.5.4.323
- Henrich, J., Heine, S. J., & Norenzayan, A. (2010). Most people are not WEIRD.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, 33(2–3), 61–83. https://doi.org/10.1017/S0140525X0999152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