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稀缺启发(Scarcity Heuristic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资源稀缺(时间、金钱、注意力)作为显著线索被用作价值或紧迫性的替代指标,导致判断与选择偏差(Mullainathan & Shafir, 2013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显著性与注意:前岛与顶叶网络对稀缺线索赋予更高权重,产生“隧道效应”(tunneling)。
- 执行控制与带宽:dlPFC在任务切换与计划中的资源分配受限;压力与皮质醇上升削弱自控与远期考虑。
- 价值系统:vmPFC/纹状体根据即时稀缺信号上调近端收益。
- 理论背景:与现在偏好、损失厌恶、机会成本忽视相互作用;稀缺心态改变注意与时间分配。
## 实证证据
- 行为与田野研究:
- 稀缺触发对目标的隧道化,提升眼前任务绩效但损害长期规划(Shah, Mullainathan, & Shafir, 2012)。
- 财务压力降低认知带宽与执行功能(Mani et al., 2013)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资源限制操纵(预算/时间)、认知负荷任务、任务切换与延迟折扣测量。
- 测量与分析:带宽指标(工作记忆、抑制控制)、选择架构实验;纵向与田野随机化干预评估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稀缺线索提高近端收益权重与冲动性;提醒与缓冲减少错误。
- 边界条件:缓冲与预留机制、简化选择与分期能缓解隧道化;社群支持与自动化支付降低带宽消耗。
- 跨文化研究:不同制度环境下稀缺心态与应对策略差异显著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识别稀缺驱动的决策失误(逾期、过度借贷、忽视健康)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缓冲(slack)与预留预算。
- 提醒与默认自动化。
- 简化流程与分期设计。
## 参考文献
- Mullainathan, S., & Shafir, E. (2013). Scarcity: The new science of having less and how it defines our lives. New York: Times Books.
- Shah, A. K., Mullainathan, S., & Shafir, E. (2012). Som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too little. Science, 338(6107), 682–?
- Mani, A., Mullainathan, S., Shafir, E., & Zhao, J. (2013).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. Science, 341(6149), 976–98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