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组外同质性偏差(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) ## 理论基础 - 定义:人们倾向认为外群体成员彼此更相似、缺乏差异,而高估内群体的差异性,导致刻板印象与偏见(Quattrone & Jones, 1980)。 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 - 社会分类与显著性:杏仁核与前岛对外群体线索更敏感,增加情绪显著性;mPFC进行内外群体价值整合。 - 心智化与个体化:TPJ与面孔加工网络在外群体个体化上资源投入较少,导致差异检测下降。 - 理论背景:与刻板印象、偏见形成与接触理论相关;社交同质性与媒体再现影响认知表征。 ## 实证证据 - 经典研究:参与者更难区分外群体成员,倾向将其特质概括化(Quattrone & Jones, 1980)。 - 当代证据:接触与个体化训练提高外群体区分能力;媒体多样化呈现降低同质性认知。 ## 研究方法 - 常用范式:内外群体识别与特质估计;面孔辨识与记忆任务;接触操纵与训练。 - 测量与分析:分类准确度与混淆矩阵;fMRI观察情绪显著性与心智化网络活动;分层模型估计个体差异。 ## 研究结果 - 典型发现:低接触与高刻板线索下同质性偏差增强;个体化与异质信息提示可缓解。 - 边界条件:双向接触与共同目标更有效;匿名化与群体标签突出会加剧偏差。 - 跨文化研究:族群关系与媒体生态差异影响效应规模。 ## 临床与应用 - 评估:识别招聘、教育与执法中的外群体同质化;审视刻板化流程。 - 干预策略分析: - 个体化训练与接触干预。 - 多样化媒体呈现与反刻板叙事。 - 共同目标与身份重构。 ## 参考文献 - Quattrone, G. A., & Jones, E. E. (1980). The perception of variability within in-groups and out-groups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38(1), 141–? - Allport, G. W. (1954). The nature of prejudice. Addison-Wesley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