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结果偏差(Outcome Bias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在评价决策质量时过度依据最终结果(好/坏),而非决策时可用信息与过程的合理性(Baron & Hershey, 1988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奖励与结果显著性:纹状体与vmPFC对好结果上调价值信号,掩盖过程信息;负结果增强前岛与ACC的厌恶与冲突信号。
- 事后重构:海马与前额叶在回顾性重建中以结果为锚,改变对过程的记忆与评估。
- 理论背景:与后见之明偏差、道德运气效应相关;在组织与医疗评估中常见。
## 实证证据
- 经典研究:相同决策过程在不同结果下被评为不同质量(Baron & Hershey, 1988)。
- 应用研究:医疗、金融与项目复盘中,结果导向的评估掩盖过程质量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保持过程与信息恒定,操纵结果好坏;参与者评价决策质量与责任。
- 测量与分析:分层模型估计结果×过程交互;回顾性记忆与置信度测量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好结果提升对低质量过程的评价,坏结果降低对高质量过程的评价;事前评估与盲化可缓解。
- 边界条件:明确过程标准与风险基线可减少结果偏差;引入预分析与审计机制提升公平性。
- 跨文化研究:绩效考核制度与风险承受文化影响效应规模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组织绩效与医疗行为评估中使用过程指标与风险调整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事前标准与预分析计划。
- 盲化结果的过程评审。
- 风险调整与对比基线。
## 参考文献
- Baron, J., & Hershey, J. C. (1988). Outcome bias.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, 18(6), 639–?
- Fischhoff, B. (1975). Hindsight ≠ foresight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, 1(3), 288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