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聚光灯效应(Spotlight Effect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个体倾向高估他人对自己外表、行为与错误的关注程度,产生“被聚焦”的错觉(Gilovich, Medvec, & Savitsky, 2000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自我聚焦:mPFC与默认网络在自我相关加工中提高主观显著性;杏仁核在社交威胁下增强唤起。
- 心智化与投射:TPJ在他人视角推断中受自我线索污染,导致过度估计。
- 理论背景:与透明错觉、自我中心偏差相关,在公众演讲与青少年发展中常见。
## 实证证据
- 经典研究:穿着显眼服饰的参与者高估被注意比例,实际他人记忆明显低于估计(Gilovich et al., 2000)。
- 应用领域:社交焦虑与公开情境的自我呈现误差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自我估计与他人记忆的配对测量;操纵显眼度与社交威胁。
- 测量与分析:自他差距指标、反应时与生理唤起;fMRI任务考察自我相关与心智化网络活动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显眼度、焦虑与关注指令提升效应;外部视角与客观反馈降低效应。
- 边界条件:重复暴露与去情境化训练可缓解;同伴支持与规范清晰度调节效应。
- 跨文化研究:羞耻文化与面子规范影响效应规模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识别自我呈现错误与社交焦虑中的过度估计;区分真实线索与投射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视频反馈与外部视角训练。
- 结构化暴露与认知重评。
- 去显眼化的情境设计与沟通明确化。
## 参考文献
- Gilovich, T., Medvec, V. H., & Savitsky, K. (2000). The spotlight effect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78(2), 211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