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虚假一致性效应(False Consensus Effect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个体倾向高估他人分享自己观点、偏好与行为的程度,产生“多数与我一致”的错觉(Ross, Greene, & House, 1977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自我投射与心智化:mPFC与TPJ在自他映射中将自我立场当作他人默认立场;默认网络支持自我参照的推断。
- 社会取样偏差:社交网络同质性导致输入样本偏差,vmPFC对一致线索上调置信度。
- 理论背景:与确认偏误、同温层效应和选择性暴露交互影响社会认知。
## 实证证据
- 经典研究:参与者系统性高估他人采纳其选择与态度的比例(Ross et al., 1977)。
- 当代环境:社交媒体中的算法过滤与回声室加剧一致性感知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自我态度测量后估计群体分布,与实际样本对比;操纵社交证据与反馈。
- 测量与分析:分层模型估计个体差异;网络同质性指标与感知一致性的关联分析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在高自我相关主题与同质网络下效应增强;异质信息与去自我参照提示降低效应。
- 边界条件:匿名群体与明确统计信息可缓解;元认知训练提升不确定度表征。
- 跨文化研究:群体规范与媒体生态差异影响效应规模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群体认知与风险沟通中的多数错觉;组织决策中的一致性误判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显示真实分布与不确定度。
- 引入异质样本与反例。
- 去自我参照的心智化训练。
## 参考文献
- Ross, L., Greene, D., & House, P. (1977). The false consensus effect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, 13(3), 279–?
- Sunstein, C. R. (2001). Echo chambers.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