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行为者—观察者偏差(Actor–Observer Bias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行为者更倾向将自身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,观察者更倾向将他人行为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特质(Jones & Nisbett, 1971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视角与信息可得性:mPFC与TPJ在自他心智化中受信息可得性影响;行为者拥有更多情境线索,观察者依赖可见特质。
- 注意与显著性:顶叶与前岛对当前可见线索(他人行为)赋予更高显著性,弱化情境权重。
- 理论背景:与基本归因错误相关但更强调自他视角差异;与自利性偏差交互影响责任判断。
## 实证证据
- 经典研究:自述与他评的归因维度系统性不同(Jones & Nisbett, 1971)。
- 当代证据:摄像机视角与信息透明度改变归因模式(Storms, 1973)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自他归因任务、视角操纵(摄像机焦点在行为者/情境)。
- 测量与分析:分层模型估计自他差异;眼动与注意分布指标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视角与信息透明提高情境归因;熟悉度与同理心降低特质化。
- 边界条件:高道德负荷与负面结果下观察者特质归因增强;专业训练可缓解。
- 跨文化研究: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情境归因,个体主义文化更强调特质归因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组织反馈与临床访谈中的归因偏差识别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视角转换与证据并置。
- 结构化情境记录与行为日志。
- 归因再训练与同理沟通。
## 参考文献
- Jones, E. E., & Nisbett, R. E. (1971). The actor and the observer. General Learning Press.
- Storms, M. D. (1973). Videotape and attribution processes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27(2), 165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