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选择支持性偏差(Choice-Supportive Bias)
## 理论基础
- 定义:做出选择后,人们倾向于记忆或重构信息以支持已选项、贬低未选项,从而提升决策的一致性与满意度(Mather, Shafir, & Johnson, 2000)。
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
- 记忆重建:海马与前额叶在事后重构中偏向选择一致信息;vmPFC进行价值一致性整合。
- 自我一致性:mPFC与默认网络支持自我叙事与认知失调的缓解。
- 理论背景:与认知失调、确认偏误和后见之明偏差相互作用。
## 实证证据
- 记忆研究:选择后对选项属性的回忆更有利于已选项(Mather et al., 2000;Henkel & Mather, 2007)。
- 应用领域:消费满意度与政策支持的事后合理化。
## 研究方法
- 常用范式:选择任务后延迟回忆;属性正负操纵与准确度衡量。
- 测量与分析:源监测与信号检测分析区分记忆偏差;分层模型估计个体差异。
## 研究结果
- 典型发现:在高承诺与高自我相关条件下偏差增强;提醒与对照记录可降低。
- 边界条件:外部记录与事实校验减弱重构;时间间隔与情绪状态调节效应。
- 跨文化研究:自我呈现规范影响偏差规模。
## 临床与应用
- 评估:识别临床与消费决策中的事后合理化;避免仅凭事后回忆评估。
- 干预策略分析:
- 决策前后事实记录与审计。
- 引入对比与反事实评估。
- 外部反馈与透明度提升。
## 参考文献
- Mather, M., Shafir, E., & Johnson, M. K. (2000). Misremembrance of options after choices.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, 43(2), 180–?
- Henkel, L. A., & Mather, M. (2007). Memory attributions for choices. Memory & Cognition, 35(7), 1445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