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错觉性相关(Illusory Correlation) ## 理论基础 - 定义:人们基于显著或少见特征的共同出现,错误地感知两变量之间存在关联,尽管统计上并不支持(Chapman, 1967)。 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海马与联想皮层在偶联事件中形成过度联结;显著性网络(前岛、ACC)对稀有/情绪化事件赋予过权重;dlPFC在统计规则应用不足时未能校正。 - 理论背景:代表性启发与可得性共同驱动关联错觉;自然频率与基率呈现可缓解。 ## 实证证据 - 经典研究:在投射测验与刻板印象情境中观察到错觉性相关(Chapman, 1967;Chapman & Chapman, 1969)。 - 社会领域:稀有群体与负性行为的共现易被过度联结,助长刻板印象形成。 ## 研究方法 - 常用范式:频率矩阵任务、稀有—常见事件操纵、情绪显著性操纵;比较概率与自然频率呈现。 - 测量与分析:记录关联判断与反应时;使用信念更新与贝叶斯模型估计基率忽视程度;fMRI考察显著性网络活动与前额叶校正。 ## 研究结果 - 典型发现:稀有与负性事件的共现导致系统性关联错觉;自然频率与图示化呈现显著降低。 - 边界条件:透明数据表、多次采样与外部计算辅助、强调样本量与基率。 - 跨文化研究:媒体生态与教育差异影响错觉性相关的形成;外推需考虑文化差异(Henrich, Heine, & Norenzayan, 2010)。 ## 临床应用 - 评估:识别来访者在症状—事件联结中的错觉;避免基于稀有共现的误诊。 - 干预策略分析: - 自然频率与可视化(二维频率矩阵)。 - 引入外部统计工具与样本量意识训练。 - 反例检索与证据权重练习。 ## 参考文献 - Chapman, L. J. (1967). Illusory correlation in observer judgment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67(5), 417–422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h0024371 - Chapman, L. J., & Chapman, J. P. (1969). Illusory correlation as an obstacle to the use of valid psychodiagnostic signs.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, 74(3), 271–280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h0027592 - Henrich, J., Heine, S. J., & Norenzayan, A. (2010). Most people are not WEIRD.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, 33(2–3), 61–83. https://doi.org/10.1017/S0140525X0999152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