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鸵鸟效应(Ostrich Effect) ## 理论基础 - 定义:面对潜在负面信息(亏损、疾病风险等),个体倾向于回避或忽视监测,以维持暂时的心理安宁,导致信息规避与次优决策(Galai & Sade, 2006)。 - 认知神经机制概述: - 情绪调节与威胁:前岛与杏仁核编码威胁与厌恶;回避减少即时负性体验。 - 控制与监测:dlPFC与ACC在监测与自控中作用;压力与负荷下降时更易选择回避。 - 理论背景:与损失厌恶、现偏与信息规避相关;在金融与健康行为中显著。 ## 实证证据 - 金融行为: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减少查看账户频率(Galai & Sade, 2006)。 - 健康行为:对不适筛查的回避提高风险;提醒与低摩擦渠道提升检测率。 ## 研究方法 - 常用范式:信息可见性与查询成本操纵;测量查询频率、风险感知与后续行为。 - 测量与分析:事件研究、面板数据与分层模型;生理指标与情绪评估。 ## 研究结果 - 典型发现:高损失可能与高负性情绪下回避增加;降低查询成本与情绪缓冲提升监测。 - 边界条件:个性特质(不确定性厌恶)、社会支持与默认提醒影响效应强度。 - 跨文化研究:制度信任与医疗可及性影响信息规避差异。 ## 临床与应用 - 评估:识别金融与健康中的信息规避;设计低摩擦、非威胁性监测路径。 - 干预策略分析: - 默认提醒与分期反馈。 - 情绪缓冲与匿名化结果。 - 查询成本降低与即时小奖励。 ## 参考文献 - Galai, D., & Sade, O. (2006). The “ostrich effect”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investment. Journal of Business, 79(5), 2299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