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祆教火坛]] (The Zoroastrian Fire Altar)
## 1. 概述
**[[祆教火坛]]**(The Zoroastrian Fire Altar),是[[祆教]]([[琐罗亚斯德教]])崇拜仪式中的核心圣物。在[[唐代]],[[祆教]]被称为“火[[祆教]]”,主要流行于粟特胡商群体中。在**万象灵墟**的“拜火区”废墟中,这些熄灭已久的火坛散发出冰冷的气息,象征着圣火的离去和光明的终结。

*河南安阳出土的北周粟特人石榻画像石。画面中央展示了典型的祭祀场景:祭司在火坛前进行仪式,火坛形制与半人鸟祭司形象清晰可见。*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[[祆教]]在华传播
* **[[粟特人]]纽带**:[[祆教]]随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传入中原。[[唐]]政府设有“[[萨保府]]”(Sartapao)管理[[祆教]]事务,这是[[唐代]]唯一由官方承认的外来宗教官职。
* **祠庙分布**:长安布政坊、洛阳会节坊均建有[[祆祠]]。
* **信仰核心**:崇拜最高神阿胡拉·马兹达(Ahura Mazda),视火为神的儿子和纯洁的象征,严禁玷污火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火坛形制
参考[[北周]]至[[唐代]]的[[粟特人]]墓葬(如[[虞弘墓]]、安伽墓)出土的石榻图像:
* **三段式结构**:
1. **底座**:覆莲状或兽足状,稳固厚重。
2. **坛身**:细腰柱状,往往装饰有连珠纹(Sassanian Pearl Roundel)。
3. **火盆**:巨大的碗状结构,用于盛放圣火。
* **祭司形象**:火坛旁常伴有身穿长袍、戴口罩(Padan,防呼气污火)的祭司,有时呈现为半人半鸟的形象(祭司鸟)。
## 4. 技法细节:圣火维护
1. **燃料**:必须使用檀香木或其他带有香气的干燥木材,严禁使用腐木。
2. **日夜不熄**:在教义中,圣火一旦点燃便不能熄灭。
3. **灰烬处理**:燃烧后的灰烬被视为圣物,需涂抹于信徒额头以赐福。
## 5. 图像学分析
### 5.1 鸟身祭司(Bird-Priest)
在万象灵墟的[[祆教]]遗迹中,常出现**人首鸟身**的雕像守护在火坛旁。
* **来源**:这一形象可能源自粟特艺术中的神职人员神格化,或是对“灵光”(Khvarenah)的具象化。
* **象征**:鸟翼象征着灵魂的升华,连接天地。
### 5.2 骆驼与狮子
火坛[[基座]]常雕刻有骆驼(商队守护神)和狮子(王权象征),体现了[[祆教]]与商业、政治的紧密联系。
## 6. 幻想元素结合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和七大地域
### 6.1 永恒之火(Eternal Fire)
在**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**中,[[祆教火坛]]不仅仅是照明工具,更是**空间锚点**(Spatial Anchor)。
* **功能**:点燃的火坛可以驱散周围的迷雾,显现出隐藏的道路。
* **圣火熄灭**:[[会昌法难]]期间,黑衣卫队用水银浇灭了所有[[祆祠]]的圣火。这不仅导致了信仰崩塌,更使得[[万象之都]]的一部分区域因为失去锚点而滑入了**次级空间**。
### 6.2 与[[山海秘境]]的冲突
[[祆教]]极度崇尚“火”与“洁净”,这与崇尚自然混沌、阴湿的**[[山海秘境]]**力量格格不入。在废墟中,可以看到火坛周围的植物即使枯死也不愿靠近,形成了一个个怪异的“死亡光圈”。
## 7. 参考文献
* Boyce, M. (1979). *Zoroastrians: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*. Routledge.
* 姜伯勤. (2004). *中国[[祆教]]艺术史研究*. 三联书店.
* 荣新江. (2001). *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*. 三联书店.
## 9. 学术研究
[[祆教火坛]]是**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**的典型代表。它体现了波斯萨珊文化与[[唐代]]文化的碰撞。在万象灵墟中,火坛的熄灭具有极强的**末世论(Eschatology)**色彩——当最后一点光亮消失,世界便重回混沌。这种对光明的极致崇拜与失去光明的极致恐惧,构成了游戏心理惊悚体验的重要一环。
## 8. 知识库链接
* [[会昌毁佛]]
* [[摩尼光使]]
* [[万象之都]]
* [[山海秘境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