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西域摩尼教]] (Manichaeism of the Western Regions) ## 1. 概述 **[[西域摩尼教]]**(Manichaeism of the Western Regions)是影响[[壁画梦界]]世界观构建的关键历史潜流。作为一个源自[[波斯萨珊王朝]]的诺斯替主义(Gnosticism)宗教,[[摩尼教]]在[[唐代]]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,并与[[佛教]]、[[道教]]深度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**“[[摩尼]]光佛”**信仰。 ### 🖼️ 图像档案 > **[参考图信] 高昌回鹘摩尼教细密画** > *此处建议插入:高昌故城出土摩尼教经卷残片(细密画)* > **推荐来源**: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(Museum of Asian Art, Berlin) > **检索关键词**:`Manichaean Elect Kocho` / `MIK III 6368` > **学术描述**:著名的“摩尼教选民(The Elect)”图像,身着白衣白冠,排列整齐,面容清秀,背景通常饰以花卉或日月图案,体现了其“光明与纯洁”的教义美学。 在[[天龙山]]幻想体系中,[[西域摩尼教]]不仅是历史背景,更是一个**隐秘的教派势力**。他们崇拜光明,视物质世界为黑暗的牢笼,掌握着**“光影分离”**的禁忌秘术。他们的遗迹潜藏在[[壁画梦界]]的深层暗区,是理解**[[《光暗交战图》]]**和**[[无面佛]]**悲剧起源的钥匙。 ## 2. 历史调研与本土化 ### 2.1 入华与[[三夷教]] [[摩尼教]]于[[武则天]]延载元年(694年)正式以此名义献于朝廷。[[唐代]]将其与[[祆教]]、[[景教]]并称为**“[[三夷教]]”**。 - **回鹘护持**:[[安史之乱]]后,依仗回鹘人的势力,[[摩尼教]]在[[唐朝]]一度兴盛,在[[太原]]等地建立寺院([[明教]])(Lieu, 1992)。这也解释了为何位于[[太原]]的[[天龙山]]会受到其影响。 ### 2.2 佛道混同 为了生存,[[摩尼教]]在中国极力**表面[[佛教]]化**。 - **借壳**:将[[摩尼]](Mani)称为“[[摩尼]]光佛”,借用[[佛教]]术语解释教义(如“二宗三际”)。 - **艺术融合**:其造像风格吸收了[[佛教]]菩萨像的特征,但保留了白衣、高冠、日月符号等独特标识(Gulácsi, 2001)。 ## 3. 考古与符号体系 ### 3.1 识别特征 在[[壁画梦界]]中,通过以下符号识别[[摩尼教]]遗存: - **白衣白冠**:信徒皆着白袍,象征纯洁的光明。 - **日月光轮**:主神像肩头或头顶常有日、月双轮。 - **对握手势**:独特的礼节,右手握住左手手腕(象征从黑暗中解救光明)。 ### 3.2 遗址设定:光辉寺(Temple of Light) 设定中,在[[第 8 窟]]的夹层中,存在一座被封印的**“光辉寺”**。这是[[摩尼教]]在梦界的据点。寺内没有佛像,只供奉着一幅巨大的**《二宗三际图》**和燃烧的圣火。 ## 4. 技法细节:细密画风格 ### 4.1 波斯细密画(Persian Miniature) [[摩尼教]]艺术继承了波斯细密画的传统,对细节的刻画极其精细。 - **金银汁**:不同于[[佛教]]壁画的矿物颜料,[[摩尼教]]壁画大量使用金汁和银汁勾线,使其在黑暗中能反射微光。 - **平面性**:强调装饰性和平面感,缺乏阴影,因为在他们的神学中,阴影是恶的象征。 ### 4.2 书画同源 [[摩尼教]]极度重视书籍制作。梦界中的[[摩尼教]]徒都是**缮写师**。他们的[[法器]]是**七彩笔**和**羊皮卷**。攻击方式是挥洒墨水,将其化为光刃或暗箭。 ## 5. 图像学分析 ### 5.1 二宗三际论 - **二宗**:光明与黑暗。二者截然对立。 - **三际**:初际(光暗分离)、中际(光暗混合,即当下世界)、后际(光暗重分)。 - **图像表达**:壁画通常分为左右或上下两部分,表现光暗的战争。这种**二元对立构图**深深影响了[[壁画梦界]]的整体美学(如[[《光暗交战图》]])。 ### 5.2 [[十字架]]与莲花 [[摩尼教]]在中国借用了[[景教]]的[[十字架]]和[[佛教]]的莲花。在梦界中,这演变成一种**“莲花十字”**徽章,是鉴别秘密教徒的信物。 ## 6. 幻想元素结合 ### 6.1 剧情功能:极端的光明 在故事中,[[摩尼教]]势力代表了**激进的光明主义**。 - **洁癖**:他们痛恨一切阴影和物质,试图净化(毁灭)梦界中的所有“不洁”之物,包括有缺陷的生灵。 - **冲突**:这导致他们与主张“包容万象”的**[[佛教]]势力**(如圣寿法苑)发生冲突。主角需要调和这两种极端。 ### 6.2 禁术:光之剥离 [[摩尼教]]徒掌握着将生物体内的“光明分子”提取出来的禁术。 - **后果**:被提取者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(黑暗物质),而被提取的光明则被收集在**[[水晶宝珠]]**中,用于召唤光明神降临。 ## 7. 参考文献 - Lieu, S. N. C. (1992). *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*. Mohr Siebeck. - Gulácsi, Z. (2001). *Manichaean Art in Berlin Collections*. Brepols. - Ma, X. (2011). *Manichaeism in China*. Oxford Bibliographies. - 芮传明. (2004). *东方[[摩尼教]]研究*. 上海人民出版社. - 林悟殊. (2003). *[[摩尼教]]及其东渐*. 中华书局. ## 9. 学术研究:异端的魅惑与危险 [[摩尼教]]在华夏文明中始终处于**“异端”**(Heresy)的边缘位置。它对光明的极致追求,反而导致了某种**精神上的极权主义**。在[[壁画梦界]]的叙事中,[[西域摩尼教]]象征着**理想主义的异化**。 齐泽克(Žižek)指出,对纯粹性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暴力。[[摩尼教]]试图将世界干净利落地切分为善与恶,拒绝接受人性的复杂与暧昧。这种二元论虽然在视觉上极具张力(光影对比),但在存在论上是贫乏的。[[天龙山]]的历史([[会昌法难]])证明了这种激进教派的脆弱性。在梦界中,主角的使命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,寻找**“光影共生”**的第三条道路——即大乘[[佛教]]的“不二法门”。 ## 8. 知识库链接 - [[壁画梦界]] - [[光明与黑暗二元对立]] - [[光暗交战图]] - [[摩尼光使]] - [[摩尼教双阎天神符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