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唐朝]]:世界[[帝国]]的荣光与阴影 ## 1. 概述 [[唐朝]](Tang Dynasty,618-907年),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鼎盛王朝。[[李唐皇室]]起兵于[[晋阳]](今[[太原]]),故视[[并州]]为“北都”与“龙兴之地”。在[[天龙山]]地区,[[唐代]]是石窟艺术的**“黄金时代”**——第9窟[[漫山阁]]大佛与第21窟菩萨像皆成于此期,展现了雍容大度、丰满圆润的**“大[[唐]]气象”**。然而,[[盛唐]]的开放包容([[三夷教]]并存)与[[晚唐]]的排外动荡([[会昌灭佛]]、[[安史之乱]])构成了剧烈反差,这一盛衰转折是《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》中**“魔法退潮”**的历史原型。 ## 2. 历史调研:北都[[晋阳]]的特殊地位 ### 2.1 政治中心 * **北京(Beijing)**:[[唐]]天授元年(690年),[[武则天]]以[[并州]]为“北都”,后改称北京。这里不仅是陪都,更是防御[[突厥]]、回纥的北方军事大本营。 * **皇室巡幸**:[[唐]]高宗与[[武则天]]曾多次巡幸[[晋阳]],并在[[天龙山]]开窟造像(相传第9窟弥勒即以[[武则天]]容貌为蓝本)。 ### 2.2 宗教熔炉 * **万邦来朝**:[[唐]]前期的自信使得长安、洛阳、[[太原]]成为国际都市,波斯僧、粟特商、天竺僧云集。[[天龙山]]的“[[浮空法域]]”与“[[永夜星都]]”等幻想派系的并立,正是这一时期宗教宽容政策的投影。 ## 3. 考古与艺术:[[唐风]]造像 * **写实主义**:[[唐代]][[天龙山]]造像摆脱了[[北朝]]的抽象与神秘,转向**人性化与世俗化**。佛像面相圆润,肌体丰腴,衣纹流畅(湿衣风),体现了以胖为美的审美。 * **第9窟([[漫山阁]])**:原本有巨大的木构楼阁保护,现仅存石胎,但其宏伟尺度仍可见[[盛唐]]国力之强盛。 ## 4. 幻想元素结合:魔法时代 在幻想编年史中,[[唐代]]对应着**“高魔时代(High Magic Era)”**: * **神人共治**:传说在贞观至开元年间,神灵([[浮空法域]])、异兽([[山海秘境]])与人类在[[天龙山]]和平共处。 * **失落的技艺**:[[唐代]][[工匠]]掌握着**“赋灵”**技术,能让石像开口说话、壁画中的人走动(即[[壁画梦界]]的前身)。这种技艺在[[安史之乱]]后失传。 ## 5. 参考文献 * Twitchett, D. (1979). *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, Vol. 3: Sui and T'ang China*.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 * 岑仲勉. (1957). *[[隋]][[唐]]史*. 高等教育出版社. ## 7. 学术研究 [[唐代]][[天龙山石窟]]的兴衰,是**国家意志(State Will)**介入宗教艺术的典范。[[唐]]初皇室利用[[佛教]]巩固政权(如[[武则天]]利用《大云经》),促成了造像的高峰;而[[唐]]末皇权为了经济利益摧毁[[佛教]]([[会昌法难]]),又导致了艺术的断层。这种**“成也皇权,败也皇权”**的依附性,揭示了中国中古宗教永远无法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宿命。 ## 6. 知识库链接 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晋阳]] 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安史之乱]] 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天龙山石窟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