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安史之乱]]:盛世崩塌与神祇的黄昏
## 1. 概述
[[安史之乱]](An Lushan Rebellion,755-763年),是由三镇节度使**[[安禄山]]**(粟特胡人)和史思明发动的反对[[唐]]王朝的叛乱。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不仅是中国古代史的分水岭,导致[[唐朝]]由盛转衰,更是[[天龙山]]宗教生态剧变的催化剂。它打破了[[盛唐时期]]“万邦来朝”的自信与包容,引发了强烈的**排胡主义(Anti-Foreignism)**思潮。在幻想编年史中,[[安史之乱]]被称为**“诸神的黄昏”**,标志着各大宗教派系从和平共处走向猜忌与分裂。

## 2. 历史调研:[[并州]]的铁血防线
### 2.1 关键人物与事件
* **[[安禄山]](An Lushan)**:身为粟特/[[突厥]]混血,信奉[[祆教]]。他的叛乱被汉族士大夫解读为“胡底之祸”,直接导致战后对胡人宗教([[祆教]]、[[摩尼教]])的仇视。
* **[[太原]]保卫战(757年)**:李光弼在[[太原]]([[并州]])以弱胜强,死守孤城,击退史思明十万大军。此战保住了[[唐朝]]的北方命脉。
* **回纥援军**:[[唐朝]]借兵回纥收复两京,[[摩尼教]]随之大盛。这埋下了后来[[会昌灭佛]]时连带清洗[[摩尼教]]的伏笔(因憎恶回纥恃功骄横)。
### 2.2 历史影响
* **人口迁徙**: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,[[天龙山]]地区的世俗[[供养人]]减少,石窟开凿进入停滞期。
* **[[藩镇割据]]**:战后[[河东节度使]]拥兵自重,[[天龙山]]实际上处于半独立军阀控制下,宗教活动更多服务于军阀祈福而非国家庆典。
## 3. 幻想元素结合:信任的崩塌
在《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》中,[[安史之乱]]是**“信仰大分裂”**的开端:
* **“胡神”的背叛**:
* 由于[[安禄山]]是[[祆教]]徒(自称“光明之子”),战后中原百姓开始怀疑外来神祇。幻想故事中,**【圣寿法苑】**(正统[[佛教]])以此为借口,开始驱逐**【[[永夜星都]]】**([[祆教]])的信徒,称其为“乱世魔种”。
* **【[[灵性森林]]】的封闭**:
* 目睹战火焚烧山林,【[[灵性森林]]】的德鲁伊/隐士们决定**封闭山门**,不再接纳外人,并布下迷雾结界以自保。
* **黑暗力量的觉醒**:
* 传说[[安禄山]]之所以能发动叛乱,是因为他与地下的**“上古邪兽”**达成了契约。战乱中的死伤怨气滋养了这些怪物,使得**【[[山海秘境]]】**中的封印松动。
## 4. 参考文献
* Pulleyblank, E. G. (1955). *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-Shan*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* 陈寅恪. (1944). *[[唐代]]政治史述论稿*. 商务印书馆. (分析胡汉矛盾).
* 荣新江. (2001). *[[安史之乱]]后粟特胡人的动向*.
## 6. 学术研究
[[安史之乱]]在宗教社会学上的意义在于它引发了**“排他性认同(Exclusive Identity)”**的构建。[[盛唐]]的“世界主义”是建立在皇权绝对自信基础上的,一旦皇权受挫(尤其被“胡人”重创),社会心理迅速转向**文化原教旨主义**。
在[[天龙山]]幻想体系中,我们将这一心理转变具象化为**“结界的升起”**。战乱前,各教派之间可能存在交流(如万象灵墟的尝试);战乱后,高墙耸立,各派退守自己的“同温层”——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防御,更是心理上的**隔绝(Isolation)**。这种由开放走向封闭的悲剧,是中古中国精神史的真实写照,也是幻想故事中矛盾冲突的根本动力。
## 5. 知识库链接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唐]]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祆教 (拜火教)]]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晋阳]]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会昌五年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