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景教]]:十字莲花下的东方福音
## 1. 概述
[[景教]](Jingjiao),即基督教聂斯脱里派(Nestorianism),是[[唐代]]传入中国的最早基督教派别。它起源于叙利亚,经波斯传入中土,[[唐太宗]]贞观九年(635年)阿罗本(Alopen)入长安,获准传教。[[景教]]在[[唐代]]被称为“波斯经教”,后改称“大秦教”(大秦指罗马[[帝国]])。在[[天龙山]]所在的[[并州]]([[太原]])地区,[[景教]]作为“[[三夷教]]”之一,曾拥有相当规模的信徒群体。其独特的**“十字莲花”**符号——将基督教[[十字架]]置于[[佛教]]莲花之上——象征了外来文明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,也为[[天龙山]]幻想世界观中**【万象灵墟】**的“万教归一”理念提供了最直观的实物证据。
## 2. 历史调研:[[并州]]的大秦风韵

*(图注:虽然此碑位于西安,但其碑首的十字莲花纹是唐代景教艺术的标准样式,并州大秦寺应有类似图腾)*
### 2.1 历史沿革
* **传入与兴盛**:据《大秦[[景教]]流行中国碑》记载,[[唐]]高宗时期“州各置寺”,[[并州]]作为北方大都会,必建有大秦寺。史载[[唐]]德宗贞元年间,[[并州]]曾有[[景教]]僧参与祈雨法会,显示其已融入地方社会。
* **[[并州]][[景教]]僧**:[[唐代]][[太原]]是粟特与[[西域]]胡人聚居地,许多[[景教]]徒为[[西域]]商人或[[工匠]]。他们在[[太原]]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宗教社群,既保持叙利亚礼仪,又积极汉化。
* **衰落**:[[845年]]**[[会昌法难]]**,[[唐武宗]]下令“大秦、穆护([[祆教]])等二千余人并勒还俗”,[[景教]]遭受重创。不同于[[佛教]]后来复兴,[[景教]]在中原几乎绝迹,仅在北方草原部落(如克烈部、汪古部)延续,直至[[元代]]以“也就是”之名重回中原。
### 2.2 核心教义与汉化
* **术语借用**:[[景教]]大量借用佛道术语翻译教义,如称上帝为“真主”、“阿罗诃”,称[[耶稣]]为“弥施诃”,称大主教为“大法王”,称教堂为“寺”。
* **四面朝向**:[[景教]]徒礼拜时朝向东方(东方是伊甸园和基督降临方),这与[[佛教]]坐[[北朝]]南或西向礼拜不同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:[[并州]]大秦寺推想
虽[[并州]]大秦寺地面建筑无存,但参考西安大秦寺塔及洛阳出土经幢,可推测其特征:
* **建筑风格**:外观为中式木构楼阁或密檐式砖塔,内部则保留西方巴西利卡(Basilica)式布局,[[祭坛]]在东。
* **装饰纹样**:大量使用**忍冬纹**(Honeysuckle)和**联珠纹**,柱头可能雕有翼[[天使]]([[飞天]]状)和[[十字架]]。
## 4. 技法细节:[[景教]]碑刻与微雕工艺
[[景教]]遗物多为石刻,其工艺体现了极高的中西合璧水准:
1. **十字莲花纹**:核心图案。先雕刻盛开的莲花座(象征东方/纯洁),上立[[十字架]](象征救赎),[[十字架]]四端常饰以云头或百合花。
2. **叙利亚文[[题记]]**:碑侧或底部常刻有古叙利亚文(Syriac)的人名或祷词,字体垂直书写,线条刚劲。
## 5. 图像学分析
* **[[飞天]][[天使]]**:[[景教]]艺术中的[[天使]]形象常被描绘成[[佛教]][[飞天]](Apsaras)的模样,但多一对鸟翼,手持[[十字架]]或[[香炉]]。这种形象在**【[[壁画梦界]]】**的幻想设定中,演变成了“有翼的光明使者”。
* **珍珠与光**:[[景教]]推崇光神学,常以“夜明珠”喻真理。
## 6. 幻想元素结合:【万象灵墟】的十字光影
结合《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》,[[景教]]的元素主要体现在【万象灵墟】的融合美学中:
* **[[大同神像]]的西面**:
* 在【万象灵墟】供奉的[[四面神像]]中,**朝西的一面**具有深目高鼻的[[景教]]特征,额头嵌有发光的十字纹饰,手持《听迷诗所经》(即弥赛亚经)。这一面象征着“博爱”与“牺牲”。
* **圣水与洗礼**:
* 【万象灵墟】废墟中有一处干涸的**八角形[[洗礼池]]**,传说昔日池水能洗净一切罪孽(原罪)。在幻想故事中,这池水被赋予了**“遗忘之水”**的属性——饮者可忘却宗教仇恨,获得心灵的大同。
* **失落的福音**:
* 传说[[会昌法难]]时,一位[[景教]]僧将一部金字写成的《序听迷诗所经》藏入了[[天龙山]]**第9窟**的佛像腹中。这部经书后来在幻想中成为解开“[[万教同源]]”秘密的关键钥匙。
## 7. 参考文献
* Moule, A. C. (1930). *Christians 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*.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.
* Saeki, P. Y. (1951). *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*. Maruzen.
* 朱谦之. (1993). *中国[[景教]]*. 人民出版社.
* 林悟殊. (2003). *[[唐代]][[景教]]再研究*.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.
* 罗香林. (1966). *[[唐]]元二代之[[景教]]*. 中国学社.
## 9. 学术研究
[[景教]]在[[唐代]]的命运是**跨文化适应(Acculturation)**的经典案例。它试图通过彻底的**“符码转换”**(如用“佛”指代“上帝”)来换取生存空间,但这种过度汉化也导致其神学主体性的模糊,最终在官方取缔时因缺乏独立根基而迅速消亡。
在[[天龙山]]幻想体系中,我们利用[[景教]]的这一**“依附性悲剧”**来构建【万象灵墟】的叙事:那个试图融合一切的乌托邦教派,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脆弱的依附。[[景教]]的十字莲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隐喻——它看起来是和谐的融合,实际上[[十字架]]随时可能倾覆,莲花也随之枯萎。这种**“借壳上市”**的宗教策略,在和平时期是智慧,在动荡时期(如[[会昌年间]])则成了致命的软肋。
## 8. 知识库链接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“大秦寺”]]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“三夷教”]]
* [[3. 七大地域/万象灵墟]]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聂斯脱里派基督教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