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龙山道教石窟]]:全真仙影与[[元代]]玄风
## 1. 概述
[[龙山石窟]](Longshan Grottoes),位于[[天龙山]]以东约20公里的[[龙山]]之巅,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**[[元代]][[道教]]石窟群**。不同于[[天龙山]]的[[佛教]]题材,[[龙山石窟]]由[[全真教]][[道士]]**宋德芳(号披云子)**于[[元太宗六年]]([[1234年]])主持开凿。石窟群共有虚皇龛、[[三清]]龛、卧如龛等8窟,雕像66尊,风格朴实庄重,展现了金元时期[[全真教]]“[[三教合一]]”的思想风貌。在[[天龙山]]幻想体系中,[[龙山]]是**【[[灵性森林]]】**向**【万象灵墟】**过渡的重要节点,代表了东方道家对宇宙秩序的独特理解。
## 2. 历史调研:[[丘处机]]弟子的宏愿
### 2.1 开凿背景
* **[[全真教]]兴盛**:金元之际,[[全真教]]掌教**[[丘处机]]**因“一言止杀”获[[成吉思汗]]尊崇,[[全真教]]大盛。
* **宋德芳主持**:[[丘处机]]弟子宋德芳云游至[[太原]],见[[龙山]]风水绝佳,遂发愿开凿[[道教]]石窟。这得到了[[元朝]]官府及信众的大力支持。
### 2.2 艺术特色
* **[[道教]]造像**:题材包括[[三清]](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)、玉皇、老君、全真七子等。
* **写实风格**:[[龙山]]造像衣纹简洁,面部刻画具有明显的写实特征,甚至带有[[元代]][[蒙古]]人的面相特点(如圆脸、细目)。
* **[[三教合一]]**:虽然是[[道教]]窟,但布局形式模仿[[佛教]]石窟,部分造像手势(手印)也借用了[[佛教]]元素,反映了[[全真教]]**“儒门释户道相通”**的理念。
## 3. 考古与结构
* **虚皇龛(第1窟)**:主像为元始天尊,左右侍者二十余尊,是规模最大的一窟。穹顶雕有盘龙,气势恢宏。
* **全真七子龛**:雕刻[[王重阳]]及其七大弟子(包括[[丘处机]]),具有极高的历史肖像价值。

## 4. 幻想元素结合:炼丹与飞升
在《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》中,[[龙山石窟]]被设定为**“修真者的洞天”**:
* **“内丹试炼场”**:
* 不同于[[佛教]]的礼拜,[[龙山石窟]]是用来进行**“内丹修炼”**的场所。传说每一座石窟都对应人体的一个穴位,修真者需按顺序在各窟打坐,才能打通任督二脉。
* **“石化飞升”**:
* 窟中的[[道士]]像并非雕刻而成,而是古代真人**“羽化”**后留下的**法蜕(石化躯壳)**。他们的灵魂已进入了【[[浮空法域]]】,留下的石壳仍蕴含着纯阳之气,能镇压山中的阴煞。
## 5. 参考文献
* [[李裕群]]. (2005). *[[龙山石窟]]与[[全真教]]*. 文物出版社.
* Goossaert, V. (2008). *The Taoists of Peking, 1800-1949*. (Context on Quanzhen survival).
## 7. 学术研究
[[龙山石窟]]的独特性在于它是[[道教]]试图**“石窟化(Grotto-fication)”**的一次罕见尝试。[[道教]]传统上倾向于木构宫观或自然洞天,开凿造像石窟本是[[佛教]]传统。[[全真教]]此举,既是**宗教竞争**的产物(模仿[[佛教]]以争夺信众),也是**宗教融合**的实证。
在幻想叙事中,我们利用这一点来探讨**“形式与内容”的异化**:[[道教]]的“气”(无形)被强制灌注进“石”(有形)中,这种冲突产生了一种奇特的**“石中火”**魔法属性——既有大地的坚固,又有火焰的灵动。这成为[[龙山]]派系在七大地域中独树一帜的法术特征。
## 6. 知识库链接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全真教]]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宋德芳 (披云子)]]
* [[资料/天龙山宗教与战争/三清]]
* [[3. 七大地域/灵性森林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