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“三世佛”]]
## 1. 概述
[[“三世佛”]](Trikāla-buddha)是[[佛教]]图像学中的核心题材之一,指代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的佛陀组合。在[[天龙山石窟]]的造像体系中,三世佛题材贯穿了从[[东魏]]、[[北齐]]至[[隋]][[唐]]的各个时期,反映了中国北方[[佛教]]信仰从“弥勒下生”向“三世同尊”的演变过程。这一题材不仅体现了大乘[[佛教]]的时空观,也折射出当时[[晋阳]]地区(今[[太原]])皇室与民众祈求政权永固、世代安宁的政治与宗教心理。在[[天龙山石窟]]中,三世佛常以“三壁三龛”的形式布局,成为理解该石窟群空间营造逻辑的关键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信仰渊源与传播
三世佛信仰源于早期大乘[[佛教]]经典,如[[《法华经》]]等,强调佛统的长存不灭。
* **[[北朝]]时期**:受北魏[[云冈石窟]]影响,[[东魏]]至[[北齐时期]][[天龙山]]开始出现三佛组合。此时期多以**燃灯佛**(过去)、**[[释迦牟尼佛]]**(现在)、**[[弥勒佛]]**(未来)为组合,侧重于“授记”与“传承”。
* **[[隋]][[唐]]时期**:随着净土宗与华严宗的兴起,三世佛的内涵发生转化。[[唐代]][[天龙山石窟]]中,常出现**药师佛**(东方)、**[[释迦]]佛**(中央)、**阿弥陀佛**(西方)的“横三世佛”倾向,或保持竖三世佛以强调[[弥勒净土]]信仰。
### 2.2 关键时间节点
* **[[东魏太昌元年]](532年)**:[[高欢]]开凿[[天龙山]]早期石窟(第2、3窟),确立了三壁三龛的三世佛格局,以此彰显高氏政权承接北魏正统的合法性。
* **[[唐]]神龙三年(707年)**:据[[《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》碑]]记载,右金吾卫将军[[李遵勗]]在[[天龙山]]造[[“三世佛”]]供奉,佐证了[[唐代]]中后期武将阶层对此题材的推崇。
### 2.3 学术争议
关于[[天龙山]]早期洞窟(如第2、3窟)左右壁佛像的具体身份,学界尚存争议。
* **观点一**:认为是典型的“竖三世佛”,即左弥勒、右阿弥陀(或燃灯)。
* **观点二**:认为是“三方佛”,即表现十方诸佛的简化形式。
目前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其深受弥勒信仰影响,未来佛弥勒的地位在[[北朝]]极为突出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洞窟布局
[[天龙山]]的三世佛题材深刻影响了洞窟形制,形成了独特的**佛殿窟**结构:
* **平面结构**:多为方形平面,穹隆顶或平顶。
* **三壁三龛**:正壁(后壁)开大龛供奉主尊(通常为[[释迦]]),左、右两壁各开一龛供奉配尊。这种布局使得信徒进入洞窟后,被三面佛像环绕,形成强烈的宗教场域感。
* **[[第8窟]]([[隋]]代)**:虽为中心柱窟,但中心柱四面开龛,实际上也蕴含了多佛并置的空间逻辑,是三世佛向四方佛过渡的变体。
### 3.2 典型案例
* **第2窟([[东魏]])**:正壁[[释迦]],左壁弥勒(半跏思维像),右壁阿弥陀(倚坐像,存在争议)。这种非对称的姿态安排打破了呆板,体现了早期造像的生动性。
* **第18窟([[唐代]])**:三壁均雕刻结跏趺坐佛,体量相当,显示出[[唐代]]追求庄严均衡的审美。
## 4. 图像学分析
### 4.1 符号与构图
* **手印**:中间主佛多施无畏印或说法印,象征现在世的教化;两侧佛像或施[[禅定]]印,或持莲花,表征过去寂灭与未来新生。
* **服饰**:[[北朝]]三世佛多着[[褒衣博带式]]袈裟,清秀飘逸;[[唐代]]则转为袒右肩或通肩式,衣纹流畅贴体,凸显肢体量感。
* **胁侍配置**:每尊佛像旁通常配置二弟子二菩萨,形成“一佛二弟子二菩萨”的五[[尊像]]组合,三壁合计十五尊,场面宏大。
### 4.2 象征意义
* **时间永恒**:三世佛象征佛法超越时间限制,过去已去,未来必来,现在正住。
* **政权隐喻**:对于[[供养人]](如[[北齐]]皇室、[[唐代]]高官)而言,供奉三世佛寓意家族福德绵延、政权如佛统般代代相传。
## 5. 幻想元素结合
### 5.1 结合“[[天龙山]]圣寿法苑”
在**圣寿法苑**的教义中,三世佛是核心神学架构的基础。
* **法统象征**:圣寿法苑自视为正统[[佛教]]守护者,三世佛象征其法脉的合法性——从**[[浮空法域]]**(过去)的传承,到**圣寿法苑**(现在)的住持,再到**[[弥勒净土]]**(未来)的期许。
* **仪式**:教团每日晨课需向三个方向礼拜,分别念诵“南无过去毗婆尸佛”、“南无本师[[释迦牟尼佛]]”、“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”,以祈求时间线上的全方位护佑。
### 5.2 结合“[[壁画梦界]]”
* **时间幻境**:**[[壁画梦界]]**的画僧认为三世佛并非三个实体,而是同一真理在梦境时间轴上的不同投影。他们通过观想三世佛壁画,练习**“三际托空”**的冥想术,试图打通过去与未来的界限,在梦境中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时间节点。
* **[[法器]]**:传说第2窟的三世佛石像内部藏有“**时之砂**”,是开启[[壁画梦界]]时间回廊的钥匙。
## 6. 参考文献
* [[关野贞]]. (1921). *支那[[佛教]]史迹*. [[佛教]]史迹研究会.
* [[李裕群]]. (2003). *[[天龙山石窟]]*. 文物出版社.
* 罗世平. (2000). *[[波斯风]]格与初[[唐]]样式——[[天龙山石窟]]造像的再检讨*. 故宫博物院院刊.
* [[太原]]资讯. (2023). *[[“天龙山式样”]]:承上启下,集聚各式风格*. 取自 https://www.tyzxnews.com
* 芝加哥大学[[天龙山石窟]]项目. (2013). *Tianlongshan Caves*.
## 8. 学术研究
**三世佛题材在[[天龙山石窟]]中的政治神学隐喻**
[[天龙山石窟]]的三世佛造像并非单纯的宗教膜拜对象,而是具有强烈的政治神学色彩。在[[东魏]][[北齐时期]],高氏政权通过开凿三世佛窟,试图构建一种“**神圣谱系**”,将世俗权力的更迭(从北魏到[[东魏]]再到[[北齐]])神圣化为佛统的自然传承。特别是弥勒(未来佛)的突出地位,暗示了新政权([[北齐]])取代旧政权([[东魏]]/北魏)的宿命论合法性,即“**当来下生**”的政治转喻。
进入[[唐代]],三世佛造像趋向于“横三世”或均衡化,反映了[[唐代]]大一统格局下,政治中心对“**空间广宇**”的控制欲超过了对“时间更替”的焦虑。[[唐代]][[供养人]](如武将[[李遵勗]])造三世佛,更多是出于个人功德与家族福报的考量,而非宏大叙事。
综上所述,[[天龙山]]三世佛图像的演变,实则是一部从“**王朝更替的神学辩护**”向“**盛世[[帝国]]的永恒祈愿**”转化的微缩历史。
## 7. 知识库链接
* [[圣寿法苑]]
* [[壁画梦界]]
* [[天龙山石窟历史编年史]]
* [[第 2 窟]]
* [[第 8 窟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