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“北京”]]
## 1. 概述
[[“北京”]]一词在[[现代]]指代[[中华人民共和国]]首都,但在[[唐代]],它是**[[太原]]府([[晋阳]])**的官方尊称。[[唐]]开元十一年(723年),[[唐玄宗]]李隆基北巡[[并州]],改[[并州]]为[[太原]]府,并在天宝元年(742年)正式定[[太原]]为“**北京**”,与[[西京]]长安、东京洛阳并称“三京”。这一地位的确立,不仅标志着[[晋阳]]作为[[唐]]王朝“龙兴之地”的崇高政治地位,也直接推动了[[天龙山石窟]]在[[盛唐时期]]的大规模营造与艺术繁荣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政治地位演变
* **龙兴之地**:[[隋]]末,[[李渊]]父子从[[晋阳起兵]]反[[隋]],建立大[[唐]]。因此,[[太原]]被视为[[唐朝]]的基业发祥地。
* **北都设立**:[[唐]]高宗武德元年(618年)即视[[太原]]为根本重地。[[武则天]]时期(690年)置北都。
* **北京确立**:[[唐玄宗]]天宝元年(742年)正月初一,改天下州名为郡,定[[太原]]府为[[“北京”]]。此举旨在巩固北方边防,震慑[[突厥]]等边患,同时彰显皇室尊严。
### 2.2 关键事件与人物
* **[[唐玄宗]]北巡(723年)**:李隆基亲临[[太原]],设宴大赦,极大提升了[[太原]]的政治资源。[[天龙山]]部分[[唐代]]洞窟的开凿可能与此次巡幸有关。
* **[[安史之乱]](755年)**:乱后,北京[[太原]]成为抗击叛军的北方堡垒,虽然战乱频仍,但作为陪都的建制一直保留至[[唐]]末。
### 2.3 事实与争议
* **事实**:[[太原]]在[[唐代]]确实被称为[[“北京”]],这是无可争议的官方建制。
* **争议**:关于[[“北京”]]地位对[[天龙山石窟]]的具体影响程度。有学者认为[[天龙山]][[盛唐]]造像主要受长安样式直接辐射;亦有观点认为,作为[[“北京”]]的[[太原]]拥有独立的[[工匠]]体系和审美趣味,[[天龙山]]样式是“北京[[宫廷]]艺术”的体现,而非长安的简单翻版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[[晋阳]]古城
[[唐代]]北京([[晋阳城]])规模宏大,跨汾水而建,分西城、东城(新城)。
* **宫城与寺观**:城内建有宏丽的宫殿与皇家寺院。[[天龙山]]位于[[晋阳城]]西南郊,作为城市外围的**风景名胜区与宗教圣地**,实际上是[[“北京”]]城市功能的延伸——**皇家[[离宫]]与愿刹**。
* **遗址关联**:考古发现[[晋阳]]古城遗址出土的石刻风格与[[天龙山]][[唐代]]造像高度一致,证实了两者处于同一艺术生态圈。
## 4. 技法细节
### 4.1 皇家法度
作为陪都的宗教工程,[[天龙山]][[唐代]]造像体现了极高的规格:
* **材料**:选用优质[[砂岩]],质地细腻。
* **工艺**:采用“**剔地突起**”的高浮雕技法,佛像面部圆润丰满,衣纹流畅如湿衣贴体([[曹衣出水]]),这种精湛技艺只有皇家工官或顶级匠师才能掌握。
## 5. 幻想元素结合
### 5.1 结合“[[天龙山]]圣寿法苑”
在**圣寿法苑**的设定中,[[“北京”]]不仅是地名,更是**王权神授**的象征。
* **皇权加持**:圣寿法苑宣扬[[天龙山]]是“北京之龙脉”,是护佑大[[唐]]国祚的灵山。第9窟的大佛被视为“北京守护神”。
* **双城记**:传说在**[[浮空法域]]**中,有一座倒映的“天上北京”,与地上的[[晋阳城]]遥相呼应。当地上君主有德,天上北京便降下瑞气;若君主失德,天上城池便会示警。
### 5.2 结合“万象灵墟”
* **废都之痛**:**万象灵墟**的教义中,常以[[“北京”]]的最终毁灭([[979年]][[宋太宗]]火烧[[晋阳]])作为“世间无常、繁华如梦”的终极教案。
* **灵墟投影**:万象灵墟的**[[大同殿]]**废墟,据说是按照[[唐代]]北京含嘉殿的规制幻化而成,以此纪念那段辉煌而悲剧的历史。
## 6. 参考文献
* 刘淑芬. (1996). *[[唐代]]的双城——[[晋阳]]与长安*. 汉学研究.
* 人民日報海外版. (2021). *含泪微笑——[[天龙山石窟]]佛首回归*. 取自 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
* 荣新江. (2001). *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*. 三联书店.
* [[天龙山石窟]]项目(TLS). (2013). *概览*. 取自 https://tls.uchicago.edu
* 谢元鲁. (1986). *[[唐代]]北都[[太原]]*. 历史研究.
## 8. 学术研究
**[[“北京”]]建制与[[天龙山石窟]]的盛衰逻辑**
[[唐代]][[太原]]作为[[“北京”]]的特殊地位,是理解[[天龙山石窟]][[盛唐]]造像高潮的政治钥匙。不同于普通州府,陪都地位意味着中央财政的直接倾斜、顶级[[工匠]]的驻留以及皇室成员的频繁巡幸。[[天龙山石窟]]在8世纪中叶的极盛,正是[[“北京”]]政治势能溢出的结果。
然而,这种高度捆绑也埋下了隐患。随着[[安史之乱]][[后唐]]王朝重心的南移和政治动荡,[[“北京”]]的军事堡垒属性压倒了文化属性,[[天龙山]]的营造活动随之断崖式下跌。最终,[[979年]][[宋太宗]]对[[晋阳城]]的毁灭性打击(火烧水淹),不仅终结了[[“北京”]]的历史,也使得依托于此城的[[天龙山石窟]]彻底失去了供养母体,从此沦为荒山古迹。因此,[[天龙山石窟]]的命运,实则是**[[晋阳]](北京)城市命运的附庸与镜像**。
## 7. 知识库链接
* [[圣寿法苑]]
* [[万象灵墟]]
* [[晋阳古城]]
* [[宋太宗]]
* [[第 9 窟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