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“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”]] ## 1. 概述 [[“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”]](The Tianlongshan Caves Project)是由**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**发起,联合[[太原]]市[[天龙山石窟]]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机构共同实施的国际学术合作项目。该项目始于2013年,旨在利用[[现代]]数字技术,系统性地搜集、扫描流散于世界各地的[[天龙山]]造像,并将其与[[天龙山石窟]]本体进行虚拟拼接,从而在数字空间中重现石窟的完整原貌。 ## 2. 历史调研 ### 2.1 项目发起 * **发起人**:著名艺术史学家**巫鸿(Wu Hung)**教授和**蒋人和(Katherine R. Tsiang)**副主任。 * **背景**:[[天龙山石窟]]在20世纪20年代遭[[大规模盗凿]],造像身首异处,流散于欧美、日本等9个国家、近30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。传统的实物回归困难重重,数字回归成为唯一可行的完整复原途径。 ### 2.2 实施过程 * **数据采集**:项目组历时多年,走访大都会博物馆、东京国立博物馆等,对百余件[[天龙山]]流失造像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。 * **历史影像比对**:利用[[关野贞]](1918)、外村太治郎(1922)等早期拍摄的玻璃底片作为复原依据。 * **成果**:建立了庞大的[[天龙山石窟]]数字数据库,识别并定位了150余件流失造像的原位。 ## 3. 技法细节 ### 3.1 关键技术 * **三维激光扫描**:获取流失文物的高精度几何模型。 * **纹理映射**:还原造像表面的石质与残彩细节。 * **虚拟拼接**:在计算机软件中,将佛首模型与石窟内残留的身躯模型进行对位拼接,误差控制在毫米级。 ## 4. 幻想元素结合 ### 4.1 结合“万象灵墟” * **搜魂仪式**:在**万象灵墟**的幻想体系中,该项目被隐喻为一场跨越全球的**“搜魂仪式”**(Soul Gathering)。 * **碎片拼图**:教义认为,世界真理被打碎散落四方(流失文物),只有将这些碎片重新拼合,才能开启通往“灵墟”的大门。项目研究员被视为当代的“**拼图者**”或“**寻灵师**”。 ### 4.2 结合“[[浮空法域]]” * **天界档案**:数字数据库被比作**[[浮空法域]]**中的“**阿赖耶识档案库**”。在这个库中,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事物都留有备份。 * **虚拟永生**:被数字化的佛像摆脱了物质腐朽的宿命,进入了“数据天堂”,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[[涅槃]]永生。 ## 5. 参考文献 * Tsiang, K. R., & Wu, H. (2016). *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-Initiated Tianlongshan Caves Project*. Ars Orientalis, 46. * Tsiang, K. R. (2018). *Echoes of the Past: The Buddhist Cave Temples of Xiangtangshan* (Reference for methodology). * [[太原]]市[[天龙山石窟]]博物馆. (2020). *[[天龙山石窟]]数字复原工程报告*. ## 7. 学术研究 **数字人文视野下的“离散与聚合”:[[天龙山]]项目的范式意义** [[天龙山石窟]]数字复原项目是**数字人文(Digital Humanities)**在文化[[遗产保护]]领域的经典案例。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应用,触及了“**离散遗产(Diasporic Heritage)**”治理的核心难题。 通过“数字聚合”,项目打破了物理空间和产权的壁垒(博物馆通常不会归还实物,但愿意共享数据),创造了一种**共享的、去殖民化的知识空间**。这种模式将文物从“私人/国家收藏”转化为“全人类共享遗产”,在虚拟维度上实现了文化的弥合与正义。 同时,该项目也重塑了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:从基于二维照片的风格学分析,转向基于三维模型的空间复原研究,使得学者能够重新审视造像与洞窟建筑、光线、视角的整体关系。 ## 6. 知识库链接 * [[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]] * [[国宝回归]] * [[万象灵墟]] * [[浮空法域]] * [[咸同斯福——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