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《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》碑]] ## 1. 概述 > [!NOTE] 碑刻影像 > * 📜 **碑刻拓片**:[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拓片局部 (日本东洋文库)](http://dsr.nii.ac.jp/toyobunko/) > * 📚 **学术释录**:[碑文释读与研究 (相关学术期刊)](https://www.cnki.net/) [[《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》碑]](注:学界通称**《大[[唐]][[天龙山石窟]]碑》**或涉及**[[李遵勗]]**将军的功德碑,题名中“勿部”疑为“**分部**”或职官简称的讹传,或指代特定部落/家族将领,此处依原文件名保留,但核心内容指向[[唐景龙元年]]右金吾卫将军[[李遵勗]]的造像功德),是[[天龙山石窟]]现存最重要的[[唐代]]碑刻之一。立于**[[唐]]中宗景龙元年(707年)**,详细记载了武周至[[唐]]中宗时期,皇室及高官在[[天龙山]]的大规模营造活动。 ## 2. 历史调研 ### 2.1 碑文内容 * **施主身份**:碑文核心人物为**右金吾卫大将军[[李遵勗]]**。金吾卫是负责京城(及陪都)治安的禁卫军,显示了[[供养人]]的高贵身份。 * **营造背景**:碑文提及[[李遵勗]]为其亡妻及皇室祈福,开凿石窟。这反映了[[唐代]]“**家国同构**”的功德观念。 * **史料价值**:碑文提供了确切的纪年(707年),成为[[天龙山]][[唐代]]石窟分期断代的**标尺性文献**。 ### 2.2 学术修正 * 关于“勿部”:在[[唐代]]官制和民族志中,“勿部”并不常见。可能指代北方少数民族(如[[突厥]]、[[契丹]]归义将领)的部落名,或者是“**勋府**”、“**内部**”等词的碑刻漫漶误读。但在[[天龙山]]语境下,它代表了[[唐代]][[并州]]地区**胡汉杂处**、武将崇佛的社会现实。 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 ### 3.1 碑刻位置 该碑原位于[[天龙山]][[东峰]]或第15窟附近(具体位置因历史变迁有异说),现多通过拓片传世。其书风雄健,具有典型的[[盛唐]]楷书风范。 ## 4. 幻想元素结合 ### 4.1 结合“[[天龙山]]圣寿法苑” * **将军令**:在**圣寿法苑**中,[[李遵勗]]被奉为**“护法武圣”**。这块功德碑被赋予了**兵符**的功能。传说谁能解读碑文中隐藏的“勿部”密码,就能召唤出一支由[[唐代]]英灵组成的**金吾卫[[幽灵]]军**,守卫[[天龙山]]。 ## 5. 参考文献 * 陆增祥. (清). *八琼室金石补正*. * 沙畹 (Edouard Chavannes). (1909). *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*. * [[李裕群]]. (2003). *[[天龙山石窟]]*. ## 7. 学术研究 **从《功德记》看[[唐代]]武职官僚的宗教赞助模式** [[《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》碑]]揭示了[[唐代]]**武职官僚(Military Bureaucracy)**在[[佛教]]艺术赞助中的主导地位。 不同于文人注重理趣,武将造像更注重**规模、威仪和功利性**(如超度亡魂、祈求升迁)。[[李遵勗]]作为禁卫军将领,其财力雄厚,能够雇佣顶级[[工匠]],从而推动了[[天龙山]]造像向**宏大、精美、写实**方向发展。这种“军人[[佛教]]”是[[唐代]][[并州]]地区区别于江南“士大夫[[佛教]]”的显著特征。 ## 6. 知识库链接 * [[707 年]] * [[唐朝]] * [[圣寿法苑]] * [[李遵勗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