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华尔纳]] ## 1. 概述 > [!NOTE] 历史人物 > * 📷 **华尔纳考察照**:[Langdon Warner 在中国 (哈佛艺术博物馆)](https://harvardartmuseums.org/collections/person/27196) > * 🗿 **收藏活动**:[哈佛藏天龙山第10窟力士像 (华尔纳购藏)](https://harvardartmuseums.org/collections/object/206649) [[华尔纳]](Langdon Warner,1881-1955年),美国探险家、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。虽然他最恶名昭著的行为是剥离[[敦煌]]壁画,但作为20世纪初活跃在中国的西方考察者,他也密切关注着[[天龙山石窟]]。他的考察记录与购藏活动,是[[天龙山]]文物海外流散链条中的一环。 ## 2. 历史调研 ### 2.1 考察背景 * **时间**:20世纪初(1920年代前后)。 * **目的**:为哈佛大学博物馆搜集东方艺术品。 * **关联**:虽然[[华尔纳]]本人未像在[[敦煌]]那样直接破坏[[天龙山]],但他对[[天龙山]]造像的高度评价(称其为“希腊式”的完美),在西方收藏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 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 ### 3.1 学术视角 * **西方凝视**:[[华尔纳]]等西方学者倾向于用**“希腊化”**(Hellenistic)的视角来解读[[天龙山]](特别是[[北齐]])的造像,认为其写实风格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(通过犍陀罗)。这种观点长期主导了西方的中国美术史叙事。 ## 4. 幻想元素结合 ### 4.1 结合“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” * **胶水人**:在幻想故事中,[[华尔纳]]被称为**“胶水人”**(The Glue Man,影射他用化学胶水剥离[[敦煌]]壁画)。他来到[[天龙山]],试图用胶水粘走佛像的影子,但被山神识破,最终空手而归。 ### 4.2 结合“[[外来艺术向中国转变]]” * **误读的传播者**:他是一面**“变形镜”**。[[天龙山]]的佛像通过他的镜头和文字传到西方时,被扭曲成了西方的模样。 ## 5. 参考文献 * Warner, L. (1926). *The Long Old Road in China*. * Hopkirk, P. (1980). *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*. ## 7. 学术研究 **作为“他者”的凝视:西方早期的中国艺术史构建** [[华尔纳]]代表了早期西方汉学家的**东方主义(Orientalism)视角**。 他们对[[天龙山]]的推崇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[[天龙山]]的写实风格符合西方的古典审美标准。这种**“以西释中”**的方法论,虽然提升了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,但也遮蔽了其本土的宗教与文化内涵,将其从原境中剥离,异化为纯粹的形式美学对象。 ## 6. 知识库链接 * [[近代]] * [[文物流失海外]] * [[关野贞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