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南千佛洞 4 窟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遗址现状
> * 🏞️ **南千佛洞**:[南千佛洞周边环境 (Google Maps)](https://www.google.com/maps/place/Tianlongshan)
> * 📜 **题记拓片**:[嘉靖二十五年开窟记 (相关研究论文)](https://www.cnki.net/)
南[[千佛]]洞第4窟是[[天龙山石窟]]群中**明代开凿**的代表性洞窟之一。不同于东[[西峰]]那些宏大的皇家/贵族窟,南[[千佛]]洞位于较为隐蔽的柳子沟,具有浓厚的**民间信仰与避难**色彩。第4窟开凿于明嘉靖年间,体现了晚期石窟造像的世俗化与实用化趋势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开凿背景
* **时间**:明[[嘉靖二十五年]](1546年)。
* **原因**:据[[题记]],当时北方[[蒙古]]鞑靼部(“虏患”)频繁骚扰[[太原]]周边。当地僧俗为避兵祸,在地形隐蔽处开窟造像,既是祈佛保佑,也是建立**临时避难所**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洞窟特征
* **形制**:小型方窟,进深较浅。
* **造像**:造像风格写实,甚至有些“土气”,带有浓郁的明代民间泥塑风格。佛像面容像邻家老翁,缺乏[[唐代]]的神性,但多了几分亲切。
## 4. 幻想元素结合
### 4.1 结合“[[天龙山]]编年史”
* **避难所**:南[[千佛]]洞在乱世中被称为**“隐形岩”**。只有心怀恐惧的难民才能找到入口。第4窟的佛像不是用来拜的,而是用来**“藏”**的——传说佛像背后有暗道,通往大山深处的安全区。
### 4.2 结合“七大地域”
* **最后的光**:当鞑靼骑兵的铁蹄踏碎山河时,南[[千佛]]洞点燃了最后微弱的香火。这光芒虽然黯淡,却足以照亮[[流亡者]]的路。
## 5. 参考文献
* [[太原]]市文物局. (n.d.). *[[天龙山石窟]]普查报告*.
* 碑文拓片. (1546). *南[[千佛]]洞开窟记*.
## 7. 学术研究
**从圣域到堡垒:石窟功能的战时转化**
南[[千佛]]洞第4窟的开凿,标志着[[天龙山石窟]]功能的**降维**。
它从[[唐代]]那个高高在上的、展示[[帝国]]荣耀的“圣域”,退化(或者说转化)为了一个服务于生存的**“堡垒”**。造像不再追求艺术上的完美,而是追求心理上的安全感(Safety Valve)。这种变化反映了明代中后期边防危机下,边地社会的心态变迁。
## 6. 知识库链接
* [[嘉靖二十五年]]
* [[明朝]]
* “[[南千佛洞]]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