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嘉靖二十五年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历史现场
> * ⛰️ **南千佛洞**:[南千佛洞地貌 (避难所环境) - Google Maps](https://www.google.com/maps/place/Tianlongshan)
> * 📜 **开窟题记**:[嘉靖二十五年题记拓片 (相关研究资料)](https://www.cnki.net/)
[[嘉靖二十五年]](1546年),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特定年份。这一年,[[天龙山]]南[[千佛]]洞第4窟开凿。这一事件反映了在明代“北虏”威胁加剧的背景下,[[天龙山石窟]]的功能从单纯的宗教崇拜转向了**宗教与军事避难**相结合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边患与避难
* **俺答封贡前夕**:此时[[蒙古]]鞑靼部频繁侵扰山西。
* **开窟记**:第4窟[[题记]]明确记载了当地军民为避兵祸而开窟造像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选址隐蔽
* 南[[千佛]]洞位于相对隐蔽的沟谷中,便于藏身,带有明显的**防御性**考量。
## 4. 幻想元素结合
### 4.1 结合“七大地域”之“铁城”
* **烽火连天**:1546年的[[天龙山]],烽火台的烟尘遮蔽了佛光。佛像的袈裟变成了迷彩,手印变成了指挥作战的手势。
## 5. 参考文献
* 张廷玉. (1739). *明史*.
* [[天龙山]]文物保管所. (1995). *[[天龙山石窟]][[题记]]*.
## 7. 学术研究
**日常生活的军事化与宗教空间**
[[嘉靖二十五年]]的开窟活动,展示了**日常生活的军事化**(Militarization of Daily Life)如何重塑宗教空间。
在这种紧急状态下,神圣空间被赋予了世俗的生存功能(避难所)。信仰不再是形而上的追求,而是具体的、保命的生存策略。
## 6. 知识库链接
* [[1546 年]]
* [[南千佛洞 4 窟]]
* [[明朝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