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坐部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姿态图解
> * 🧘 **善盘坐**:[天龙山菩萨善盘坐像 (波士顿美术馆)](https://collections.mfa.org/objects/25855)
> * 🪑 **倚坐弥勒**:[第9窟弥勒倚坐像 (维基共享资源)]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Maitreya_Buddha_Tianlongshan.jpg)
[[坐部]](Seated Posture),指佛像或菩萨像的下半身坐姿。[[天龙山石窟]]造像的[[坐部]]姿态丰富多变,从早期的结跏趺坐到[[唐代]]的善盘坐、倚坐、半跏趺坐等,体现了造像从神性向人性、从庄严向舒适自在的演变。
## 2. 图像学分析
### 2.1 姿态分类
* **结跏趺坐**:标准[[禅定]]坐姿,庄严肃穆。
* **善盘坐**(Lalitasana):一腿盘曲,一腿下垂,[[唐代]]菩萨常见,展现**“自在”**气度。
* **倚坐**:双腿下垂,多见于[[弥勒佛]],象征“下生人间”。
## 3. 技法细节
* **衣纹处理**:[[坐部]]衣纹(悬裳)的处理是断代的重要依据。[[唐代]]悬裳如瀑布般覆盖台座,层次丰富。
## 4. 幻想元素结合
### 4.1 结合“[[天龙山]]编年史”
* **大地的根系**:[[坐部]]不是简单的姿势,而是佛像扎入大地的**“根系”**。通过特定的坐姿,佛像与山体的灵脉接通。如果是倚坐,说明他在准备随时**“起飞”**。
## 5. 参考文献
* 金维诺. (2000). *中国美术史·雕塑卷*.
* Sirén, O. (1925). *Chinese Sculpture*.
## 7. 学术研究
**身体语言的宗教社会学**
佛像坐姿的变化,反映了**宗教伦理与社会审美**的互动。
[[唐代]]流行的善盘坐(自在坐),折射出当时社会对**“闲适”、“优雅”**贵族生活方式的推崇。神灵不再是紧绷的苦行者,而是享受法乐的贵族。这是[[佛教]]世俗化在身体语言上的微观体现。
## 6. 知识库链接
* [[天龙山式样]]
* [[唐朝]]
* [[基座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