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天龙山石窟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图片资料引用
> **说明**:由于技术限制无法直接下载图片文件。以下是推荐的学术级高清图源,点击链接即可查看:
> * 🖼️ **全景概览**:[天龙山石窟外景 (维基共享资源)]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Category:Tianlongshan_Grottoes)
> * 🏛️ **数字复原**:[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 - 天龙山石窟数字项目](https://caea.uchicago.edu/tianlongshan)
> * 📚 **博物馆藏品**:[大英博物馆藏天龙山造像](https://www.britishmuseum.org/collection/search?keyword=Tianlongshan)
[[天龙山石窟]](Tianlongshan Grottoes),位于中国山西省[[太原]]市西南 40 公里的[[天龙山]](原名方山)腰间。作为[[中国古代十大石窟]]之一,它始凿于[[东魏]],历经[[北齐]]、[[隋]]、[[唐]],直至明代,跨越近千年历史。现存洞窟 25 座([[东峰]] 12 座,[[西峰]] 13 座),造像 500 余尊,浮雕、藻井、壁画 1144 幅。[[天龙山石窟]]以其独特的**“[[天龙山式样]]”**——即成熟的[[唐代]]写实主义风格——在世界[[佛教]]艺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。然而,它也是[[近代]]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的石窟之一,20 世纪 20 年代曾遭遇[[大规模盗凿]],导致大部分精品造像流失海外,成为“[[无头石窟]]”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历史沿革
* **开创期([[东魏]]-[[北齐]])**:[[高欢]]在[[晋阳]]建[[避暑行宫]],以此为契机开凿石窟。[[高洋]]建立[[北齐]]后,皇家大力支持,开凿了[[第 1 窟]]、[[第 2 窟]]、[[第 3 窟]]([[东峰]])及[[第 10 窟]]、[[第 16 窟]]([[西峰]])。风格体现为“[[秀骨清像]]”。
* **发展期([[隋]])**:[[隋文帝]]复兴[[佛教]],[[隋炀帝]]为[[晋王]]时开凿[[第 8 号石窟]],这是唯一的[[中心柱式洞窟]],标志着艺术风格向[[唐代]]过渡。
* **鼎盛期([[唐]])**:[[唐朝]]将[[晋阳]]定为“[[北京]]”,皇室与贵族(如[[李遵勗]])竞相造像。[[武则天]]至[[唐玄宗]]时期是高峰,开凿了[[西峰]]绝大多数洞窟,包括宏伟的[[漫山阁]]([[西峰第 9 窟]])。造像风格丰满圆润,即“[[天龙山式样]]”。
* **延续期([[五代]]-元-明)**:[[北汉]]修建“[[千佛楼]]”;[[元朝]]修缮保护;[[明朝]]部分重修并开凿避难小龛(“[[南千佛洞]]”)。
* **劫难与重生([[近代]]-[[现代]])**:[[1918 年]][[关野贞]]调查后,[[1922-1925 年]]遭遇[[山中商会]]等[[大规模盗凿]]。21 世纪启动“[[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]]”,[[2020 年]][[第 8 窟北壁主尊佛首]]回归。
### 2.2 学术价值
[[天龙山石窟]]完整记录了[[佛教]]造像从南[[北朝]]的“汉化”到[[盛唐]]“写实化”的全过程。特别是[[唐代]]造像,深受[[印度笈多艺术风格]]影响,同时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审美意趣,不仅是雕塑艺术的杰作,也是研究[[唐代]]社会、宗教、服饰的珍贵史料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地理布局
石窟分布在[[天龙山]]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。
* **[[东峰]]**:主要有第 1-8 窟,多为[[北齐]]、[[隋]]代开凿。
* **[[西峰]]**:主要有第 9-21 窟,多为[[唐代]]开凿。[[第 9 窟]]([[漫山阁]])最为壮观,不仅有[[摩崖大佛]],还保留了仿木构建筑遗迹。
### 3.2 洞窟形制
* **中心柱窟**:如[[第 8 号石窟]],受早期印度支提窟影响,但在装饰上已高度中国化。
* **佛殿窟**:多数[[唐]]窟为敞口式佛殿窟,便于礼佛供养,反映了净土宗信仰的流行。
* **仿木结构**:许多洞窟外壁雕刻有仿木构的前廊(柱、[[斗拱]]、屋檐),是研究中国古代木构建筑(特别是[[北朝]]至[[唐代]])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## 4. 技法细节
> [!NOTE] 艺术风格参考
> * 🗿 **天龙山式样典型**:[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- 唐代菩萨头想](https://www.metmuseum.org/art/collection/search/42719)
> * 🧘 **坐姿佛像**:[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](https://harvardartmuseums.org/collections/object/206649)
### 4.1 雕刻工艺
* **[[圆雕]]与浮雕结合**:主尊佛像多为高浮雕或[[圆雕]],突显立体感;背景[[飞天]]、[[供养人]]则用浅浮雕,层次分明。
* **衣纹处理**:
* [[北齐]]:“[[秀骨清像]]”,衣纹疏朗,线条刚劲。
* [[唐代]]:[[褒衣博带]],使用了**“湿衣出水”**技法(类似笈多风格),衣物紧贴躯体,若隐若现,展现肌肉曲线与体态美。
* **打磨与彩绘**:古代[[工匠]]在雕刻完成后会进行精细打磨,并施以彩绘贴金。虽然现存彩绘多已剥落,但残留痕迹仍可见当年的辉煌。
## 5. 图像学分析
### 5.1 造像题材
* **三世佛**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佛组合,流行于[[唐代]],象征法统永续。
* **弥勒信仰**:[[第 9 窟]]主尊为倚坐[[弥勒佛]],反映了[[唐代]]盛行的弥勒下生信仰(与[[武则天]]崇佛有关)。
* **十一面观音**:[[唐代]]密教题材的出现,体现了[[佛教]]宗派的演变。
## 6. 幻想元素结合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和七大地域
### 6.1 幻想设定:万象灵墟的入口
在[[天龙山编年史]]的幻想维度中,[[天龙山石窟]]不仅是[[佛教]]道场,更是连接现实与[[万象灵墟]]的物理接口。
* **“无头”的诅咒与封印**:[[近代]]佛首的被盗,在神秘学上被解释为封印的破坏。失去头颅的佛像成为了“[[无头石窟]]”中游荡灵体的容器,它们在夜间低语,诉说着流失海外的哀怨。
* **[[第 9 窟]]的时空门**:[[漫山阁]]巨大的弥勒像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增幅器。当特定的星象(如[[北辰巨象]]出现)对齐时,[[摩崖大佛]]的双手会结出未知的法印,打开通往[[壁画世界]]的门户。
## 7. 参考文献
* [[李裕群]]. (2003). *[[天龙山石窟]]*. 文物出版社.
* 罗世平. (2000). *[[天龙山石窟]]艺术*. 山西人民出版社.
* Sirén, O. (1925). *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*. London: Ernest Benn.
* Vanderstappen, H., & Rhie, M. (1965). *The Sculpture of T'ien Lung Shan*. Artibus Asiae.
## 9. 学术研究
**“[[天龙山式样]]”的跨文化阐释**
“[[天龙山式样]]”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,它是 6-8 世纪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结晶。通过对比印度笈多王朝的萨尔纳特(Sarnath)样式、马图拉(Mathura)样式与[[天龙山]][[唐代]]造像,可以发现其在人体解剖结构的理解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——即对肉体量感和生命力的赞美。然而,[[天龙山]][[工匠]]并非全盘照搬,而是将这种外来的写实主义纳入了中国传统的线性审美体系(Lineal Rhythm)之中。
例如,菩萨像的“三道弯”体态虽源自印度,但其面部表情的含蓄、内敛以及衣纹线条的书法笔意,则是纯粹汉文化的表达。这种**“汉胡融合”**不仅是艺术风格的流变,更深层地反映了[[唐代]]世界主义(Cosmopolitanism)精神内核——即在保持主体文化自信的前提下,对异质文化的开放与包容。[[近代]]西方学者(如喜龙仁)之所以对[[天龙山]]推崇备至,正是因为在其中看到了某种普世的古典主义美学理想。
## 8. 知识库链接
* [[中国古代十大石窟]]
* [[天龙山石窟历史编年史]]
* [[第 8 号石窟]]
* [[西峰第 9 窟]]
* [[漫山阁]]
* “[[天龙山式样]]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