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安史之乱]] ## 1. 概述 > [!NOTE] 历史地图 > * 🗺️ **安史之乱形势图**:[唐代安史之乱地图 (维基百科)]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An_Lushan_Rebellion_map.png) > * 🖼️ **战争画卷**:[《明皇幸蜀图》 (反映安史之乱避难场景,台北故宫博物院)](https://theme.npm.edu.tw/selection/Article.aspx?sNo=33&lang=1) [[安史之乱]](755-763年),是[[唐朝]]由盛转衰的转折点。对于[[天龙山石窟]]而言,这场战乱标志着**皇家开窟高潮的终结**。战乱波及[[太原]](北都),导致工程停滞,[[工匠]]流散,[[天龙山石窟]]从此进入了以民间修缮和中小型造像为主的时期。 ## 2. 历史调研 ### 2.1 战乱影响 * **[[太原]]保卫战**:李光弼在[[太原]]大败史思明,战火直接威胁[[天龙山]]周边。 * **风格转变**:乱后,[[藩镇割据]],[[太原]]地区的造像风格开始出现**地方化、程式化**倾向,[[盛唐]]那种大气磅礴的创造力逐渐减退。 ## 3. 幻想元素结合 ### 3.1 结合“七大地域”之“[[龙城]]” * **血色[[天龙]]**:[[安史之乱]]期间,[[天龙山]]成为了战场。佛像上溅满了鲜血。传说第X窟的护法神在战乱中显灵,吓退了叛军,保住了寺院。 ## 4. 参考文献 * 司马光. (1084). *资治通鉴*. * 陈寅恪. (1944). *[[唐代]]政治史述论稿*. ## 6. 学术研究 **战乱与艺术风格的断裂** [[安史之乱]]不仅是政治的断裂,也是**艺术史的断裂**。 它打断了[[盛唐]]艺术自然演进的节奏。乱后的社会心理发生了巨变,从自信张扬转向了内敛沉郁(如中[[晚唐]]的“悲剧感”)。[[天龙山]]晚期造像中那种略带忧郁的神情,正是时代创伤的心理投射。 ## 5. 知识库链接 * [[755 年]] * [[唐朝]] * [[藩镇割据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