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第 8 窟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洞窟影像
> * 📷 **第8窟内景**:[中心柱与四方佛 (芝加哥大学项目)](https://caea.uchicago.edu/tianlongshan/cave8)
> * 🖼️ **回归佛首**:[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 (天龙山石窟博物馆)](http://www.xinhuanet.com/politics/2021-07/24/c_1127689548.htm)
[[第 8 窟]](Cave 8),位于[[天龙山石窟]][[东峰]],是[[天龙山石窟]]群中唯一有明确纪年([[隋开皇四年]],[[584 年]])的洞窟,也是该石窟群中唯一的**[[中心柱式洞窟]]**。它在学术分类中通常被称为“[[第 8 号石窟]]”。该窟对于断代研究和理解[[隋]]代[[佛教]]艺术风格的演变具有基准标尺的作用。
详细研究请参见:**[[第 8 号石窟]]**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开凿历史
根据窟前廊东壁的**[[《石室铭》碑文]]**记载,该窟开凿于[[隋开皇四年]]([[584 年]])。这与当时驻守[[晋阳]]的[[晋王]][[杨广]](后来的[[隋炀帝]])有密切关系。[[杨广]]为祈福功德,支持了此次开窟活动,标志着[[天龙山]]在经历[[北周武帝]]灭佛后的复兴。
### 2.2 艺术特征
[[第 8 窟]]的造像风格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。它继承了[[北齐]]造像的洗练,同时开启了[[唐代]]造像丰满圆润的先河。佛像面部趋于圆润,形体更具量感,衣纹处理开始向写实方向发展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洞窟形制
* **中心柱(塔柱)**:窟内中央雕有方形塔柱,四面开龛造像。这种形制源于印度支提窟,但在[[天龙山]][[第 8 窟]]中,中心柱已高度中国化,结合了仿木构的建筑装饰。
* **前廊[[后室]]**:洞窟平面呈方形,前部设有仿木构的前廊,是[[隋]]代石窟建筑的典型代表。
## 4. 参考文献
* [[李裕群]]. (2003). *[[天龙山石窟]]*. 文物出版社.
* [[天龙山]]文物保管所. (1995). *[[天龙山石窟]][[题记]]*.
## 6. 学术研究
**中心柱窟的终结与佛殿窟的兴起**
[[第 8 窟]]在[[天龙山石窟]]发展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。作为[[天龙山]]唯一的中心柱窟,它代表了早期“绕塔[[巡礼]]”修持方式的最后余晖。[[隋]]代以后,随着大乘净土信仰的普及,强调面对佛像瞻礼供养的**佛殿窟**(如[[天龙山]][[唐代]]诸窟)逐渐成为主流。[[第 8 窟]]中心柱的存在,既是对[[北朝]]旧制的继承,也预示了石窟形制即将发生的深刻变革——即从以“塔”为中心向以“像”为中心的祭祀空间转移。
## 5. 知识库链接
* [[第 8 号石窟]]
* [[隋开皇四年]]
* [[《石室铭》碑文]]
* [[中心柱式洞窟]]
* [[第 8 窟北壁主尊佛首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