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第 9 窟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漫山阁影像资料
> * 🏯 **外观建筑**:[漫山阁外景 (维基共享资源)]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Tianlongshan_Cave_9_Pavilion.jpg)
> * 📜 **历史照片**:[喜龙仁 (Osvald Sirén) 1920年代拍摄的第9窟]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Category:Tianlongshan_Grottoes#/media/File:Tianlongshan_Cave_9.jpg)
[[第 9 窟]](Cave 9),又称**[[漫山阁]]**,位于[[天龙山石窟]][[西峰]],是[[天龙山石窟]]群中体量最大、最具代表性的[[唐代]]洞窟。该窟开凿于[[唐代]],窟外建有宏伟的木构楼阁(现存为后世重建),窟内供奉巨大的弥勒坐像。在学术界和考古报告中,它常被称为“[[西峰第 9 窟]]”。
详细研究请参见:**[[西峰第 9 窟]]**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开凿背景
据考证,[[第 9 窟]]开凿于[[唐朝]]盛期(约 8 世纪初),可能与[[武则天]]及其后的[[唐]]中宗、[[唐玄宗]]时期的弥勒信仰流行有关。由于[[武则天]]曾自称“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”(慈氏即弥勒),弥勒大像的开凿往往带有政治宣示色彩。
### 2.2 艺术地位
> [!NOTE] 弥勒大佛图像
> * 🙏 **主尊弥勒**:[西峰第9窟弥勒大像 (维基共享资源)]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Maitreya_Buddha_Tianlongshan_Cave_9.jpg)
> * 🖼️ **3D复原展示**:[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](http://www.tls-digital.com/)
[[第 9 窟]]代表了“[[天龙山式样]]”的巅峰。主尊[[弥勒佛]]面相圆润丰满,神态安详,衣纹流畅自然,展现了[[盛唐]]雕塑艺术的高度成熟。尽管历史上曾遭遇[[大规模盗凿]],但因其体量巨大,主尊头部得以幸存,成为[[天龙山]]少数保存较完整的巨型造像之一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洞窟形制
* **摩崖大像窟**:[[第 9 窟]]属于典型的[[摩崖大佛]]龛,依山就势开凿。
* **[[漫山阁]]**:窟前建有重檐歇山顶的木构楼阁,不仅起到保护佛像的作用,也构成了“山寺一体”的壮丽景观。现存建筑虽非[[唐代]]原构,但保留了传统的营造法式。
## 4. 参考文献
* [[李裕群]]. (2003). *[[天龙山石窟]]*. 文物出版社.
* Sirén, O. (1925). *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*.
## 6. 学术研究
**从“弥勒下生”看[[唐代]]政治神学**
[[第 9 窟]]的弥勒大像不仅仅是宗教膜拜的对象,更是[[唐代]]政治神学的视觉表征。[[唐代]]统治者(尤其是[[武则天]])极力推崇弥勒信仰,试图通过强调“弥勒下生”的救世主形象,来强化君权神授的合法性。[[第 9 窟]]巨大的体量和俯瞰众生的姿态,构建了一种压倒性的神圣空间,使观者在仰视中产生敬畏感,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皇权与神权合一的政治叙事。这种空间修辞(Spatial Rhetoric)是[[唐代]]皇家石窟工程的典型特征。
## 5. 知识库链接
* [[西峰第 9 窟]]
* [[漫山阁]]
* [[摩崖大佛]]
* [[天龙山石窟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