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褒衣博带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艺术特征
> * 🗿 **龙门石窟对照**:[北魏褒衣博带佛像 (龙门石窟研究院)]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Binyang_Middle_Cave.jpg)
> * 🖼️ **天龙山早期**:[第2窟佛像衣纹细节 (芝加哥大学项目)](https://caea.uchicago.edu/tianlongshan)
[[褒衣博带]](Loose Robes and Wide Belts),是中国[[魏晋南北朝]]时期典型的士大夫服饰风格,后影响[[佛教]]造像。其特点是衣袍宽大,腰带宽阔,展现出一种**飘逸、潇洒**的气度。在[[天龙山]]早期的造像中(如[[东魏]]、[[北齐]]初期),可以追溯到这种风格的影子,体现了[[佛教]]艺术的**汉化**进程。
## 2. 图像学分析
### 2.1 风格演变
* **[[北魏晚期]]**:流行“秀骨清像、[[褒衣博带]]”。
* **[[东魏]]/[[北齐]]**:[[天龙山]]造像逐渐从“[[褒衣博带]]”向“薄衣贴体”过渡,但早期作品仍保留了宽袍大袖的汉式特征。
## 3. 幻想元素结合
### 3.1 结合“[[外来艺术向中国转变]]”
* **风的形状**:[[褒衣博带]]是**“风的形状”**。[[工匠]]们把魏晋名士的**“清谈之风”**刻进了石头里。佛像穿上了汉人的衣服,也学会了汉人的哲学。
## 4. 参考文献
* 宿白. (1996). *中国石窟寺研究*.
* 金维诺. (2000). *中国美术史·雕塑卷*.
## 6. 学术研究
**服饰符号与文化身份的置换**
“[[褒衣博带]]”在佛像上的出现,是**服饰符号与文化身份的置换**(Displacement of Cultural Identity)。
佛陀从身披从印度传来的袈裟,换装为中国士大夫的服装,这不仅是审美习惯的改变,更是[[佛教]]为了获得中国本土精英阶层认同而进行的一种**“文化拟态”**(Cultural Mimicry)。
## 5. 知识库链接
* [[秀骨清像]]
* [[北魏晚期]]
* [[汉化印度]]艺术风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