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1465–1487 年]] ## 1. 概述 > [!NOTE] 时代遗存 > * 🗿 **南千佛洞造像**:[南千佛洞明代造像风格 (Google Maps Photos)](https://www.google.com/maps/search/Tianlongshan+Grottoes) > * 🎨 **明代斗彩**:[成化斗彩鸡缸杯 (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- 时代风格参考)](https://www.metmuseum.org/art/collection/search/42758) 1465年至1487年,对应[[明朝]]**成化(Chenghua)**年间。这一时期是[[天龙山石窟]]及寺院在明代中期的一次重要复兴阶段。随着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成效显现,社会经济复苏,加上成化帝及其宠妃万贵妃崇信[[佛教]],[[天龙山]]作为[[太原]]名胜,迎来了频繁的民间与官方修缮活动。 ## 2. 历史调研 ### 2.1 时代特征 * **成化崇佛**:明宪宗朱见深(成化帝)笃信[[佛教]],甚至可以说是迷信番僧。这种上层风气直接带动了下层社会的造像修庙热潮。 * **晋藩影响**:驻守[[太原]]的**[[晋王府]]**在这一时期对[[天龙山]]的赞助尤为活跃。 ### 2.2 关键事件 * **南[[千佛]]洞开凿**:[[成化年间]],[[天龙山]]南麓(南[[千佛]]洞区域)开始出现零星的民间开窟活动,作为对主峰石窟的补充。 * **寺院扩建**:多块残碑显示,[[成化年间]]曾对[[天龙寺]]的[[僧舍]]和斋堂进行过扩建,以容纳日益增多的僧侣和香客。 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 ### 3.1 成化风格 这一时期的造像(主要在南[[千佛]]洞及部分补凿龛)呈现出鲜明的**明代世俗风格**: * **面相**:方圆,世俗气息浓厚,缺乏[[唐代]]的理想化神性。 * **衣饰**:厚重繁复,注重写实,常雕刻有精美的织锦图案。 * **题材**:送子观音、药王菩萨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大增。 ## 4. 幻想元素结合 ### 4.1 结合“[[灵性森林]]” * **万贵妃的秘密**:传说成化帝宠爱的万贵妃曾秘密派遣太监来[[天龙山]]**[[灵性森林]]**寻找“驻颜花”。作为交换,她在[[天龙山]]捐资修建了一座**“红颜塔”**(已毁)。森林中的狐仙利用这个机会,渗透进了皇宫。 ### 4.2 结合“[[山海秘境]]” * **成化斗彩**:**[[山海秘境]]**的炼金术士发现,[[成化年间]]烧制的斗彩瓷器(如著名的鸡缸杯)中隐含着某种**封印怪兽的图谱**。他们认为,[[天龙山]]在这一时期修缮的某些壁画,实际上是这些瓷器图谱的放大版,用于镇压山中的妖气。 ## 5. 参考文献 * *明实录·宪宗实录*. * 张庆捷. (2006). *[[天龙山石窟]]碑刻整理*. * Brook, T. (2010). *The Troubled Empire: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*. ## 7. 学术研究 **[[成化年间]][[佛教]]信仰的“女性化”与“世俗化”** [[成化年间]][[天龙山]]的复兴,带有强烈的**女性赞助(Female Patronage)**色彩。受万贵妃及太后影响,[[宫廷]]女性及[[晋王府]]女眷成为重要的[[供养人]]。这导致了造像题材向**送子、延寿、治病**等实用功能倾斜,观音信仰压倒了弥勒信仰。 同时,这种信仰表现出极端的世俗化——佛像更像是一个慈祥的邻家妇人,而非高高在上的神灵。这种审美趣味的下移,标志着[[佛教]]彻底完成了从精英阶层向市民阶层的渗透。 ## 6. 知识库链接 * [[明朝]] * [[成化年间]] * [[南千佛洞]] * [[灵性森林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