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1912–1949 年]] ## 1. 概述 > [!NOTE] 历史影像 > * 📷 **关野贞考察**:[1918年天龙山全景 (东洋文库)](http://dsr.nii.ac.jp/toyobunko/) > * 📚 **外村太治郎图录**:[1922年《天龙山石窟》书影 (Archive.org)](https://archive.org/details/tianlongshan) 1912年至1949年的[[民国]]时期,是[[天龙山石窟]]历史上最黑暗也最矛盾的时期。一方面,[[现代]]考古学开始介入,[[天龙山]]的艺术价值被重新发现和学术化;另一方面,随之而来的国际艺术市场需求引发了毁灭性的[[盗凿]]与流失。这一时期构成了[[天龙山]]从“被遗忘的古迹”变为“破碎的国宝”的悲剧转型。 ## 2. 历史调研 ### 2.1 关键时间线 * **1918年**:日本学者[[关野贞]]发现并调查[[天龙山]]。 * **1922年**:外村太治郎出版《[[天龙山石窟]]》图录,全面展示石窟原貌。 * **1923-1925年**:[[山中商会]]勾结当地人,进行[[大规模盗凿]],大量佛首流失海外。 * **1930年代**:梁思成、林徽因等中国学者进行考察,留下测绘资料,但面对残破现状痛心疾首。 * **1948年**:[[太原战役]]期间,[[天龙山]]再次遭受战火波及,[[千佛]]楼等建筑被毁。 ### 2.2 核心矛盾 * **学术发现与文物劫掠的伴生关系**:学者的调查报告本意是保护,却无意中成为了文物贩子的“**盗宝指南**”。 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 ### 3.1 破坏实录 [[民国]]时期的破坏是结构性的: * **造像**:几乎所有[[唐代]]精品造像的头部被割走。 * **建筑**:附属木构建筑(如[[漫山阁]])在战乱中化为灰烬。 * **环境**:周边树木被乱砍滥伐,生态环境恶化。 ## 4. 幻想元素结合 ### 4.1 结合“万象灵墟” * **大撕裂**:这一时期被称为“**万象大撕裂**”(The Great Rift)。教义认为,佛首的身首异处,象征着世界**精神(头)与物质(身)的彻底决裂**。流失海外的佛首成为了灵墟在海外的殖民地(飞地)。 ### 4.2 结合“[[永夜星都]]” * **黑暗黄金时代**:对于**[[永夜星都]]**而言,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。混乱、战争和贪婪是滋养黑暗力量的最佳养料。[[山中定次郎]]被描绘为与暗夜魔王签订契约的**“收割者”**,他收割的不仅是石头,更是中华民族的魂魄。 ## 5. 参考文献 * 富田升. (2019). *[[近代]]日本在中国的文物搜集活动*. * 梁思成. (2001). *中国建筑史*. * 宿白. (1996). *中国石窟寺研究*. ## 7. 学术研究 **[[民国]]时期[[天龙山]]的“去领土化”与“再领土化”** [[民国]]时期的[[盗凿]],实际上是[[天龙山]]文物的一次**去领土化(Deterritorialization)**过程——从中国的地理空间被剥离,进入全球资本主义的艺术市场流通体系。 随后,这些文物在西方博物馆中被重新语境化(再领土化),成为“东方艺术”的标本。这一过程剥夺了文物原本的宗教和历史语境,使其沦为纯粹的审美对象。[[天龙山]]的悲剧,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**文化主权丧失**的缩影。 ## 6. 知识库链接 * [[大规模盗凿]] * [[山中商会]] * [[关野贞]] * [[国共太原战役]] * [[万象灵墟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