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1982 年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保护历程
> * 🪧 **文保机构**:[天龙山文物保管所旧址 (相关档案)](http://www.tydao.com/)
> * 🏗️ **早期修缮**:[80年代石窟维护工作照 (天龙山石窟博物馆)](http://www.tls-digital.com/)
1982年,[[太原]]市[[天龙山]]文物保管所(后升格为[[天龙山石窟]]博物馆)正式成立。这是[[天龙山石窟]]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,标志着对这座千年石窟的管理由粗放型转向了**制度化、专业化**的轨道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机构设立
* **背景**:文革结束后,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重新重视。
* **职能**:负责石窟的日常看护、环境清理、基础维修以及接待游客。
* **意义**:结束了长期以来“有寺无僧、有窟无人”的半荒废状态,确立了政府作为保护主体的地位。
## 3. 考古与城址结构
### 3.1 早期工作
* **清理**:清理了积压在洞窟内的淤泥和杂草。
* **普查**:对石窟进行了第一次[[现代]]意义上的详细普查和编号核对。
## 4. 幻想元素结合
### 4.1 结合“[[天龙山]]圣寿法苑”
* **守夜人契约**:**圣寿法苑**记载,1982年,第一代管理员与山神签订了**“守夜人契约”**。他们虽无神通,但承诺用凡人的肉身和手电筒,驱散觊觎财宝的盗贼(暗指文物贩子),守护石窟的安宁。
### 4.2 结合“万象灵墟”
* **结界重构**:随着围墙和铁门的建立,**万象灵墟**破碎的物理结界开始缓慢重构。虽然无法恢复古时的法力,但至少建立了一道世俗的防线。
## 5. 参考文献
* [[太原]]市[[天龙山石窟]]博物馆. (2010). *馆史资料汇编*.
* [[李裕群]]. (2003). *[[天龙山石窟]]*.
## 7. 学术研究
**基层文保机构的建立与遗产地权力的重构**
1982年文保所的成立,实质上是**国家权力对边缘文化空间的收编**。
在此之前,[[天龙山]]长期处于宗教势力、宗族势力和土匪/军阀的交替控制下。文保所的建立,意味着[[现代]]民族国家通过行政手段,将这一“神圣空间”彻底纳入了世俗官僚体系的管辖范围,为后续的遗产化(Heritagization)和旅游化奠定了制度基础。
## 6. 知识库链接
* [[天龙山石窟博物馆]]
* [[现代]]
* [[圣寿法苑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