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[[2013 年]]
## 1. 概述
> [!NOTE] 数字项目
> * 🌐 **项目官网**:[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 (芝加哥大学)](https://caea.uchicago.edu/tianlongshan)
> * 💻 **扫描现场**:[技术团队在石窟内工作场景 (Artron)](https://news.artron.net/)
2013年,[[太原]]市[[天龙山石窟]]博物馆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、[[太原]]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合作,正式启动**“[[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]]”**。这一项目利用先进的三维扫描与数字建模技术,旨在跨越时空,将散落在全球各地的[[天龙山]]造像在数字世界中与原窟“合体”。
## 2. 历史调研
### 2.1 项目背景
* **离散困境**:[[天龙山石窟]]是“中国石窟艺术中流失最严重的一处”,绝大多数精品造像流失海外,仅凭残窟无法展示其艺术全貌。
* **技术成熟**:3D扫描和VR技术的成熟,为“数字回归”提供了可能。
### 2.2 合作模式
* **跨国合作**:芝加哥大学负责海外流失文物的扫描(许多流失文物在美国);[[太原]]方面负责石窟本体的扫描。
* **数据拼合**:通过计算机算法,将海外造像的三维模型“虚拟归位”到石窟壁面的残痕上。
## 3. 技法细节
### 3.1 数字复原流程
1. **数据采集**:使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(如Artec Eva/Spider)对洞窟本体和海外造像进行全方位扫描,获取点云数据。
2. **纹理映射**:拍摄高分辨率照片,贴图到三维模型上,还原石质肌理和色彩。
3. **虚拟修复**:在软件中修补残缺部分(根据老照片或对称性推测)。
4. **场景整合**:将造像模型精确匹配到洞窟模型中,实现“完璧归赵”。
## 4. 幻想元素结合
### 4.1 结合“[[天龙山]]幻想宗教编年史”
* **灵境开启**:2013年被视为**“灵境纪元”**(Era of Virtual Realm)的元年。数据流开始替代香火,成为了连接神佛的新媒介。
* **数据炼金术**:技术人员被视为新时代的**“炼金术士”**,他们用0和1的代码,从虚无中提取记忆,重塑了诸神的金身。
## 5. 参考文献
* Tsiang, K. (2016). *Echoes of the Past: The Buddhist Cave Temples of Xiangtangshan*. (Reference for similar methodology).
* [[太原]]资讯. (2023). *[[天龙山石窟]]数字复原项目介绍*.
## 7. 学术研究
**数字回归:后殖民语境下的遗产补偿机制**
在实体文物难以短期回归的国际法困境下,2013年启动的数字复原项目提供了一种**“数字补偿”**(Digital Restitution)机制。
它不挑战现有的文物流通合法性(暂时搁置产权争议),而是通过**共享知识产权**的方式,打破了博物馆对文物的独占权,让原产地社区和公众能够重新完整地认知这一文化遗产。这是一种技术赋权的体现,也是对殖民掠夺历史的一种柔性对抗。
## 6. 知识库链接
* [[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]]
* [[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]]
* [[太原理工大学]]